丝绸之路古文明印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

世人皆有祖,中华炎黄心。司马迁的《史记》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广为人知,但很少有人知道,黄帝是《史记》中记载的第一个人。据《史记》记载,黄帝因为居住在“轩辕之丘”,所以名叫轩辕。黄帝出生时紫气满屋,经久不散,幼年时天赋异禀、聪慧异常,成年后骁勇善战、心怀家国,总之,与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黄帝从出生到成长直至死亡,无不充满常人难以企及的传奇色彩。无论是充满玄幻色彩的黄帝战蚩尤,还是世人津津乐道的黄帝炎帝之战,黄帝在中华儿女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一览无遗。据《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即今陕西黄陵县桥山之巅。图1-8为黄陵县桥山与黄帝陵。

图1-8 黄陵县桥山与黄帝陵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万物的起始,具有特殊意义。在陕西黄陵县,有一座编号“古墓葬第一号”的黄帝陵,又称“天下第一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在黄陵县黄帝陵,既有黄帝脚印石、祈仙台等异闻传说,也有宋、元圣旨碑,明、清御制祝文碑等文化遗存,还有多位皇帝和国家领导人的祭文、题词,无论异闻传说还是祭文、题词,均彰显出黄帝在中华儿女心目中无法取代的崇高地位。黄帝陵因此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瞻仰和祭祀黄帝的场所。

如今,世界各地分布着数以万计的中国人,他们或许喜欢吃西餐穿西装,或许中国话已并不流利和标准,或许思维方式已部分西化,但在血脉深处,轩辕黄帝依然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记忆,是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厚重民族感情的基石。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明确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祭拜先祖是建立国家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千百年来,黄帝陵已成为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的象征,华夏儿女寻根认祖的圣地。新中国成立后,每年都举行大规模的祭祖仪式,包括清明节的国家公祭,重阳节的民间祭祖,以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崇敬之情。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怀着敬仰之心和感恩之情祭拜黄帝陵,就如同逢年过节祭祖,除了表达对已逝祖先的怀念之情,更重要的是时刻提醒自己源在哪里,根在何方,让我们的子子孙孙无论走到哪里都心有所依。

历代帝王多在黄帝陵举办国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祭黄帝陵的规格依然很高,1955—1963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领导人主祭。自1994年起,每年都邀请国家领导人与陕西各界人士参加公祭。[1]1996年后,黄帝陵庙的祭祀上升为国家公祭。

在黄陵县黄帝陵,除了丰富的祭祀文化遗存,还有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在翠绿的古柏群中,有一棵相传五千多年前由轩辕黄帝亲手种植的“手植柏”驰名中外,是游客在黄帝陵内必到“打卡”地,被誉为“中华魂,民族根”,也有“世界柏树之父”的美誉,如图1-9所示。30集生态纪录片《中国古树》即以黄帝“手植柏”作为开篇之作。

图1-9 黄帝陵黄帝手植柏

丰富的祭祀文化遗存、保存完整的古柏群、聚而成林的历代祭祀黄帝碑石与轩辕庙共同构成了黄帝陵独特的文化生态价值。黄帝陵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帝陵祭典)活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8月,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黄帝陵同时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


[1] 霍彦儒:《陕西黄帝陵“国祭”地位的形成》,《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