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章 陈氏加入
陈太伯的想法,正是此时陈邑内,大多数人的想法。
天知道,他们被这批山匪祸害了多久。
如今,卫阳的这道消息,无疑让陈邑百姓们如同拨开青云见日月,总之一句话,陈邑的青天来了!
此时,卫阳在陈邑境内的威望,无疑是到达了顶峰。
陈邑百姓们早就准备好了东西,准备出城去迎接卫阳的军队,只是,此事一般都是由当地有名有望的带领,所以大家都在等着陈太伯。
陈太伯拄着拐杖,一步步走到城门口。
一路上,不断有百姓跟在他的身后,他们手上都拿着些什么,或是鸡蛋,或是大饼,甚至有些肉类。
得益于卫阳的狩猎,陈邑内部的肉价都低了不少。
陈太伯带着队伍,从陈邑中走出,从早上出发,一直走到了中午,此时大家依旧热情万分。
等到午时过半,他们终于在距离陈邑十五里的地方,撞见了卫阳的军队。
此时,卫阳正带着一众手下,押运着俘虏的山匪。
见到卫阳的军队,陈邑百姓立刻兴奋起来。
“快看!是县君的军队!”
“是县君!”
“县君来了!县君万胜!县君万胜!”
不多时,激动的人群立刻高呼起来。
“县君万胜!县君万胜!”
卫阳见到这副场面,也当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立刻翻身下马,带着身后的亲卫,快步走到陈太伯身前。
“太伯!太伯,安敢如此劳驾?”卫阳说道。
话虽这么说,但其实,此时的卫阳,心中也是狂喜不已。
百姓出城十五里相迎,在任何时代,对于被迎者,都有着巨大的红利。
最直观的,就是卫阳的权威,经过此事后,以后他在陈邑内部主政,将会轻松许多。
还有士兵的士气,此时就连卫阳身边的亲卫,都觉得与有荣焉,高傲地挺起了胸膛。
除开这些,还有声望等等杂七杂八的东西。
“值得!值得!”
“听闻,县君大胜,是否?”陈太伯问道。
“全赖将士用命,侥幸得胜。”卫阳说道。
此言一出,陈邑百姓又是一阵狂热。
不断有青春的女子,对着卫阳暗送秋波,又有年轻的男子,此时懊恼自己当初怎么不加入卫阳的军队,如果加入了,他们就可以在庆功的团队之中了。
“公子,谦逊了。”
“公子,此处,有一份宋君的书信,不知公子?”陈太伯低声问道。
宋君的书信?
卫阳一愣,细细看去,他的眼神穿过前排的老者,看到了位于队伍中间的陈行。
宋君的书信,到底要不要开?
这确实是个问题。
主要是卫阳也不知道宋君的回信里写着什么,如果书信是赞赏他的内容,那卫阳的声望,将会更上一层楼。
虽然宋君昏聩,但那毕竟是宋国的国君,威望又在。
但是,如果是不利的内容,那就有些打击他刚获得的声望了。
就在卫阳正要拒绝之时,陈太伯已经将一封竹简递交上来。
卫阳当即明白了他的意思,先看看内容,再决定要不要公布。
卫阳对着太伯投去一个感激的眼神,随后接过竹简。
顷刻间,他已经扫完了整封竹简。
“既然是宋君的诏令,阳,焉敢推辞?!”卫阳说道。
说这句话时,卫阳还特意将声音拉高了两个度。
激动的人群,一听见宋君两个字,冷静了一些。
看到卫阳的反应,陈太伯也松下一口气,依照卫阳的表现来看,这封书信,应该不是什么坏消息。
“周宋公子时,赐爱卿卫氏子阳......”
“近来听闻,君带领陈邑百姓,反抗梁国入侵的事情......”
“这是如同舜帝抵抗盗拓一样,伟大的事情.....”
“如今,赐君陈邑校,建军一千,兵甲粮草,随时运送......”
“什么?!县君这是升官了吗?”
“好像是,不过是个武官,县君可以招募更多军士了!”
“什么!这次我一定不能再错过了!”
卫阳说完,整个人群都沸腾了,尤其是年轻的小伙子们。
此方是世界的官吏,念叨诏令之时,大多是翻译过后的版本,便于庶民理解,卫阳同样如此。
因此,大部分的陈邑百姓,都能听懂宋君的意思。
宋君,让卫阳,扩军!
在过去,当兵,可不是什么好词汇,良家子避之如豺狼,只有那些被逼上绝路的人,才能有此想法。
从卫阳军队的构成就可以看出来,基本没有陈邑城内部的居民,也就是说,没有国人,全是野人。
但是,经过这段时间他们对卫阳的了解,不少城内的良家子,对于当初拒绝入伍的决定,那都是悔青了肠子。
无他,待遇丰厚!
军士们一次战斗的赏金,就足够他妈耕作一年,而且军士们,天天都有肉。
如今,他们又被陈邑的百姓出城十五里,箪食壶浆对待。
钱,伙食,荣誉,这些要素,卫阳手下的军队,可以说是集齐了。
这样的军队,谁不想去?更别说,卫阳军队的死亡率还不高。
卫阳没有理会陈邑百姓的群情激动,反而看向了陈太伯。
老实说,他是不想收陈邑百姓的,陈邑百姓过去常年做贸易,务农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商人习性,根本没消除,而商人,是最难以管理的。
按照卫阳的想法,陈邑百姓还有其他任务,他招募军队,还是得从地方上入手。
从地方上入手,就避不开陈太伯。
虽然卫阳如今的威望如日中天,但是,他却有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那就是,除开陈邑官府的名义,他几乎没有任何组建官府所需要的必要因素。
官僚系统,户口......
“太伯,以为如何?”卫阳问道。
“公子,您立下了如此巨大的功勋,对于我陈邑百姓,福泽百年。
百姓们将私藏的珍馐,前来贡献给您,我没有其他什么好献出的,唯有书卷三册,还望公子笑纳!”
陈太伯说着,拿出三本书籍。
都是约莫三十二开,并且有一定厚度的书籍。
卫阳接过手,看着书籍,眼睛放大。
只见,每本书上,都写着五个字,陈邑户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