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章 红星市首家!赵家电器维修部开业,老太太坐镇收钱收到手软!
红星市,街角。
那崭新的白墙在冬日暖阳下,晃得人眼晕。
擦得贼亮的玻璃窗,模模糊糊映着街上走过的人影。
门头上,一块红彤彤的木板扎眼得很,烫金大字——“赵家电器维修部”——在阳光底下闪着金光。
这地方,跟半个月前那个快塌了的破铺子,简直是两个世界。
赵大刚杵在门口,手心湿乎乎的。
这真是他家铺子?他脚下有点发虚,总觉得下一秒就得有人把他轰出去,说他找错门了。
“杵那儿干啥?等着长蘑菇啊?”赵淑芬的声音从铺子里头甩出来,脆生生的。她正指挥老李头和几个小伙子归拢最后的工具和零件架子呢。
赵大刚这才抬脚跨过门槛。
嚯,里面真宽敞,真亮堂!
靠窗是一溜新打的柜台,摆着几个修好的电器样子货和零件。
后头是维修区,家伙什儿分门别类码得整整齐齐,看着就那么回事儿。
最里头,还真砌了个小灶台,正咕嘟咕嘟烧着水,冒着热气。
“妈,这……这真是咱家铺子?”他还是没忍住,小声问了句,跟做梦似的。
“废话,不是咱家是哪家?”赵淑芬斜了他一眼,“赶紧的,把招牌挂上!今儿就开张!”
开张?就今儿?赵大刚懵了。
他还以为咋也得再拾掇两天,起码跟亲戚朋友打个招呼吧。可老娘这人,从来不按常理来。
“妈,就这么开啊?不搞个啥仪式?”
“仪式?那玩意儿能当饭吃,还是能下崽儿?”赵淑芬拎起一块崭新的招牌,塞他手里,“招财进宝,顾客盈门,就是顶好的仪式!快去!”
赵大刚捧着那沉甸甸的招牌,心里七上八下的,可瞅着老娘那稳如泰山的样子,一股子劲儿也莫名其妙地上来了。
他搬来梯子,跟小伙子们七手八脚地把招牌结结实实钉在了门头顶上。
“赵家电器维修部”!
这几个大字挂上去那一刻,赵大刚心口猛地一跳。
这感觉,跟在厂里混日子那会儿,完全不一样。
这是他家的买卖!是他赵大刚的铺子!
招牌刚挂利索,身上的灰还没拍干净呢,街上就有人停下脚看了。
“哎哟,这原来不是个破烂摊子吗?啥时候弄这么排场了?”
“赵家?哪个赵家?老赵家那个?”
“瞅瞅招牌,电器维修部,修电器的!”
叽叽喳喳的议论声传过来。
红星市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尤其这老居民区,谁家放个屁都能传出三里地。
何况赵家前阵子那点破事儿,大家伙儿可都等着看笑话呢。
“哟,这不是大刚吗?厂里班儿不上了?跑这儿捣鼓电器来了?”一个尖嗓子响起,正是老邻居王大妈。她今儿又“上班”来了,挎着个菜篮子,站在门口,脖子伸得老长往里瞅。
赵大刚脸上有点挂不住,可想起老娘的话,腰杆子还是挺了挺:“王大妈,我家铺子,修电器,您家要有坏的,尽管拿来!”
王大妈一听,眼珠子差点没瞪出来:“真开铺子了?还花这么多钱整这门面?哎哟喂,大刚啊,你咋就听你妈瞎折腾呢?国营厂多稳当!铁饭碗!你跑这儿摆摊?丢不丢人呐!”
她嗓门儿特大,引得路过的人围得更多了。
不少人用看二百五的眼神瞅着赵大刚,又偷偷瞟赵淑芬。
这老太太,真把儿子带沟里去了?
赵淑芬慢悠悠从铺子里出来,脸上挂着点若有若无的笑,一点不恼:“王大妈,时代不同了,这叫‘下海’!懂不懂?国家政策都鼓励呢!”
“政策鼓励啥啊?那就是投机倒把!迟早得挨抓!”王大妈撇着嘴,“我看你们就是钱烧的,等着赔光吧!”
她话音刚落,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抱着台破收音机凑到门口,试探着问:“同志,这儿修收音机不?”
赵大刚赶紧迎上去:“修!老师傅手艺好着呢,保准给您弄好!”
男人瞅瞅这崭新的铺面,又瞅瞅年轻的赵大刚,再看看旁边的赵淑芬,心里犯嘀咕:“你们这儿……行不行啊?我这收音机可是老物件了。”
赵淑芬往前一步,笑意不变:“大哥您放一百个心,我们这儿李师傅,以前是电子厂退下来的老师傅,手艺顶呱呱!修不好,一分钱不要!”
她扭头冲赵大刚:“大刚,把咱们那‘质量承诺’的牌子挂出来!”
赵大刚愣了下,啥玩意儿?但他还是听话地从柜台底下摸出一块牌子,挂在最显眼的地方,上头写着:“修不好不收费,保修三个月”。
男人看见那牌子,眼神里的怀疑散了大半。这年头修东西,哪有这么打包票的?“那行,李师傅在不?我让他给瞧瞧。”
“在在在!”赵大刚连忙把人让进铺子。
老李头戴上老花镜,接过收音机,低头仔细捣鼓起来。动作那叫一个麻利,眼神专注围观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都伸长脖子瞧。
没多久,老李头抬起头:“小毛病,线断了,换个件儿就好。”
他手脚麻利,咔咔几下,换了个小零件,再一通电。
收音机里,立刻清晰地传来了广播声。
“哎哟!真好了!”男人惊喜地抱着收音机,“多少钱?”
“换个件,手工费,一共五块钱。”赵大刚报了个价,是老娘之前说的。
五块钱?男人愣了下,这可比他预想的便宜不少。
厂里修,没个十块八块打不住,还得搭人情。他痛快地掏钱,递过去:“给您,谢谢啊!”
男人拿着修好的收音机,乐滋滋地走了,逢人就夸这“赵家电器维修部”手艺好,价钱实在。
这下,门口围着的人更来劲了。
“五块钱就修好了?”
“真是电子厂的老师傅?”
“看来真有两下子啊!”
王大妈脸上的嘲笑凝固了,眼珠子直勾勾盯着男人手里的收音机,又看看赵家铺子里热乎劲儿。
“切,头一个生意,谁知道是不是托儿啊!”她小声嘟囔,可那声音,明显虚了。
然而,接下来的几个小时,赵家电器维修部彻底炸了。
就跟开了闸似的,不知道打哪儿冒出来那么多人,抱着坏掉的收音机、电风扇,还有人抱个电熨斗、手电筒,全往这儿挤。
“师傅,我家收音机哑巴了!”
“同志,我这风扇转得跟蜗牛似的,还烫手!”
“大刚,帮我瞅瞅这电饭锅成不?”
赵大刚和老李头两个人,累得跟那三天耕了八十亩地的病驴似的,根本歇不过来。
铺子里挤满了人,门口都排起了小长队。赵大刚额头全是汗,手里的活儿一刻没停。
他这辈子都没想过,修电器能忙成这样!
在厂里,一天也修不了几个,大半时间都是开会、打杂。
赵淑芬站在柜台后头,笑盈眯眯地收钱,登记,招呼客人。
她不催,不慌,慢条斯理地安排着。
时不时给赵大刚和老李头搭把手,或者指点一二,比如先修哪个,哪个问题简单能快速搞定,哪个得仔细捯饬。
她的指点总是那么准,让原本乱糟糟的场面,硬是有了点章法。
王大妈杵在门口,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她看着赵家门口那来来往往的人流,听着里面叮叮当当的响声和顾客高兴的声音,再看看自己菜篮子里那点儿东西,心里跟猫挠似的。
这下海,真能挣钱?
她站在那儿,脚跟儿跟被钉住了一样,挪不动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