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的话
这并非我有意为之的环球旅行,却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起因是这样的,我要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间,确切地说,是哥伦比亚共和国的第二大城市麦德林,去我曾经访问并执教过的该国最古老的安迪基奥大学,参加一场研究生论文答辩会,同时为我和哥伦比亚数学同行吉尔伯特·加西亚教授联合主持的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结题,却在不经意间自东向西绕行了地球一圈。
这次旅行在我的手绘旅行地图中编号为第189—194次,记录在第三册,所经的路线依次为: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亚洲,并在南太平洋的一次飞行途中与南极洲擦肩而过。虽然只用了50天,却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并两次穿越了赤道线。除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以外,还飞越了印度洋的一小片水域,以及多条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本书的章节正是按地理,而不是时间来划分的。
读者可能会想起,19世纪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80天环游地球》(1872)。这部著作的主人公福格是位英国绅士,他与人打赌,要用80天的时间环游世界。结果他带着法国仆人路路通从伦敦出发,自西向东绕行了地球一圈。他们的路线也经过了四大洲,即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不同的是,我书写的是自己真实的旅程。不过,我也会提及和描述关于途经之处的其他旅行和感悟,不管是陆路经过,还是空中飞越它们。
由于凡尔纳的时代还没有飞机和汽车,福格和路路通主要是乘火车和轮船,其中有4段火车旅程,历时17天,分别是从法国的加来到意大利的布林迪西,从印度的孟买到加尔各答,从美国的旧金山到纽约,从英国的利物浦返回伦敦。而我的旅行则以飞机为主要交通工具,有的路段会乘坐火车和汽车,独自乘船渡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的的喀喀湖,还曾与友人驾舟在悉尼湾徜徉。
让本人引以为傲的是,凡尔纳小说的主人公所走的路线均在北半球,唯一与赤道线擦肩而过的地方是新加坡,而我不仅游历了新加坡,还抵达了南纬35度的阿根廷和澳大利亚。他们走过的路线总是从西向东,我则时有往复,例如,从基多经圣地亚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从新加坡到福冈,而在波哥大与麦德林、卡利之间,也曾有过几次往返。
坦率地讲,假如有人与我分享了这次旅行,我或许不会动笔去写这本书。而假如我不去写这本书,我旅途中遇到的人和事就会被淡忘,甚至会从我的记忆中消失掉。即使我写了这本书,假如没有人把它翻译成别的语言,也不会有身在异国他乡的故人在有生之年看到它。因此,这本书主要还是写给旅途之外认识或不认识的读者的。
考虑到上述因素,书中出现的人物名字就没有必要全是真名。事实上,许多有趣的人(似乎南半球遇见的更多)我连姓名都没有问及。但我有一个习惯,我所写到的每一件事必是亲身经历的,也就是说,是真实无误的。因此,万一出现了某种偏差,那也是由于我的记忆错误,而不是故意所为。
不知道对读者而言,这个习惯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一向以为,人们是出于内心的某种需要才去阅读或相信别人的文字的,不然的话,恐怕连最浪漫的电影故事也卖不出去。顺便提一下,我在南美结识的一位外形酷似马龙·白兰度的老友——意大利作家约塞夫·孔蒂曾说起过,“编故事是一个人缺乏生活经历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