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缺牙位点检查
(一)
检查
一般而言,单颗牙缺失的患者牙尖交错不会发生较大改变,但长期缺牙可能会导致局部咬合关系变化(如邻牙倾斜、移位或对颌牙伸长)。此外,在下颌前伸运动、侧方运动时,可能会存在
干扰。

图1-2-2 邻牙检查
A.邻牙牙龈退缩导致修复体与邻牙出现黑三角的口内照 B.黑三角对应的根尖片显示牙槽骨与牙接触点的高度
1.覆
检查非功能尖的牙尖斜度。覆与修复体受到的侧向力有关。对于后牙缺失,前磨牙区开
者,提示其余后牙区受力增加。
2.覆盖
检查缺失牙在理想排牙时,理想的牙冠在冠状面上与对颌牙的尖窝相对情况。正锁或反锁
会限制患者的下颌侧向运动。如果种植位点出现锁
,则修复体的受力方向不可能垂直于种植体,需要提前设计种植修复体的咬合关系和种植体的穿龈位置。
(二)修复空间
修复空间包括缺牙间隙的近远中距和龈距(图1-2-3)。近远中距指邻牙接触点之间的距离,
龈距指缺牙间隙牙槽嵴顶黏膜到对颌牙尖的距离。长期缺牙往往会导致局部咬合关系紊乱,如邻牙倾斜、移位或对颌牙伸长,从而导致修复空间不足。当咬合关系局部轻度紊乱时,可通过调
、调改邻牙、调磨种植床骨嵴等方法获得更多的修复空间。当保守方案不足以矫正局部紊乱,则需通过正畸或修复治疗开辟足够的修复空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后牙长期缺牙(尤其是下颌游离端缺失),往往会导致舌及颊面部软组织(如颊脂垫)代偿性肥大,修复后易增加患者的不适感或出现咬颊、咬舌现象。

图1-2-3 缺牙间隙的近远中距和垂直向龈距的测量
A.缺牙间隙的近远中距 B.缺牙间隙的龈距
(三)剩余牙槽嵴
检查包括骨形态、骨高度和宽度、牙与骨的轴向。口腔检查可大致判断剩余牙槽嵴的情况,了解骨结构的凹陷或凸起,尤其需要关注上颌颊侧倒凹区及下颌舌侧根方倒凹区。但因软组织厚度不确定,评价牙槽嵴形态往往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
(四)黏膜检查
黏膜检查应包括角化龈的量、龈乳头是否存在、颊系带附着位置及明确黏膜是否病变。
1.角化龈
角化龈是具有高度角化的上皮,其黏膜下层的结缔组织致密并附着于骨面,在缺牙区表现为淡粉红色不可移动的咀嚼上皮。需要检查缺牙区角化龈厚度与颊舌侧角化龈宽度。牙槽嵴顶的角化龈厚度影响种植体植入深度。嵴顶黏膜厚度菲薄者,骨水平种植体植入深度应保证在黏膜下3mm,而不一定平齐骨面,否则容易出现边缘骨吸收。当种植体周颊舌侧角化黏膜宽度 < 2mm时,容易出现刷牙不适感、菌斑堆积和种植体周炎,需要考虑后续进行角化龈增宽术。因此,术前需要记录并评估缺牙区的角化龈情况(图 1-2-4)。

图1-2-4 角化龈宽度和厚度临床实测
A.角化龈宽度测量约为7mm B.角化龈厚度测量约为2.5mm
2.龈乳头
缺牙间隙近远中龈乳头是否存在,对种植修复疗效的美观与功能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应在术前进行评估,必要时需要手术干预。可以使用Jemt于1997年提出的牙龈乳头指数PIS进行评价,0分=无龈乳头;1分=龈乳头不超过邻间隙高度的1/2;2分=龈乳头充满超过邻间隙高度的1/2,但未到邻牙触点;3分=龈乳头充满整个邻牙间隙;4分=龈乳头过度增生。
3.颊系带
系带附着作为活动性游离黏膜应予以关注。当颊系带附着过高,且与种植位点距离过近时,种植术后容易出现颊肌运动时系带牵拉导致创口裂开,种植修复后可出现系带牵拉导致基台穿龈区软组织封闭不良引起的菌斑附着及炎症等并发症。因此,必要时在手术过程中可进行系带松解。
4.黏膜病变
对患有扁平苔藓或类天疱疮等黏膜病变的患者,治疗前应慎重。若病变侵袭到牙龈,则易妨碍菌斑控制,可增加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