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画卷》:服饰制度与潮流
1、旗装演变史
在中国悠久浩瀚的服饰历史中,清代旗袍的演变是精彩的篇章。它不仅是服装风格的变化,更深刻反映出清代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影响。本文将带你探寻旗袍从马蹄袖、箭衣到现代旗袍的形制改良过程。
清朝由满族建立。满族在东北生活时,主要以狩猎和游牧为生。那里气候寒冷,自然环境复杂。为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满族人设计出一种具有实用功能的服装——原始旗装。那时的旗装款式简单,主要用粗布制成,袖口宽且宽松,便于满族人在狩猎和骑马时自由活动。其材质多选用当地常见的兽皮、麻织物等,兽皮坚韧耐用,能抵御恶劣环境对身体的伤害,麻织物虽质地粗糙,但透气性较好,适合在劳作时穿着。制作工艺也相对简陋,大多由家庭妇女手工缝制,针法质朴,注重实用性而非美观度。而且旗装的颜色较为单一,以深色为主,这既符合狩猎时隐蔽自身的需求,也因深色染料在当时相对容易获取且更耐脏。
随着满族入关并建立清朝,其政治地位发生改变,生活环境也显著变化。旗装开始经历首次重大变革,马蹄袖出现了。马蹄袖因其形状类似马蹄而得名。马蹄袖的袖口窄且长,可以翻起或放下。骑马时放下马蹄袖,能保护手部免受寒冷和风吹,在山中狩猎时还能防止树枝和荆棘划伤。不用时,翻起马蹄袖便于射箭、书写等活动。这种设计不仅满足了满族人日常生活和军事活动的需求,还具有一定象征意义,成为满族独特身份和文化特征的标志。在制作工艺上,马蹄袖的缝制更为精细,为了保证袖口的挺括和耐用,会使用较厚的布料,并在边缘处进行特殊加固处理。在贵族阶层,还会在马蹄袖上绣上精致的花纹,如象征吉祥的云纹、寓意富贵的牡丹纹等,以彰显身份地位。而且马蹄袖的长度和宽窄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身份的人群中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说,皇室和高级贵族的马蹄袖更为宽大、装饰更为华丽,而普通旗人的则相对简约。
与此同时,箭衣也应运而生。箭衣是旗装的改良形式,特点是身长、腰窄,两侧开衩。箭衣的长身能很好地遮盖腿部,在冬季保暖。窄腰设计可展现穿着者的身材,同时有利于骑马和射箭。两侧的开衩方便穿着者上下马,也增加了行动的灵活性。箭衣主要由满族男性穿着,尤其是军人,是满族军装和日常着装的重要组成部分。箭衣的面料在早期多采用厚实的棉布或麻布,随着社会发展,一些家境较好的旗人开始使用丝绸制作箭衣。丝绸质地柔软光滑,穿着更为舒适,而且能更好地展现箭衣的线条美。在颜色方面,除了传统的蓝色、黑色等,一些鲜艳的色彩如红色也被用于特定场合的箭衣制作,比如在庆典或重要军事仪式上,身着红色箭衣的将领显得格外威武。箭衣上的装饰也逐渐丰富起来,领口、袖口、衣襟等部位会绣上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龙纹、蟒纹、如意纹等,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龙纹和蟒纹更是皇权和贵族身份的象征。
清朝中后期,随着社会发展和不同民族间交流增多,旗装开始呈现出更多样化的变化。在面料方面,除了原来的粗布,丝绸、绸缎等优质面料逐渐被采用。这些面料更细腻光滑,垂坠感更好,使旗装看起来更优雅华贵。在颜色方面,除了传统的深色,红色、粉色、绿色等鲜艳色彩也开始被广泛使用。这些颜色为旗装增添了许多活力与美感。随着纺织技术的不断进步,面料的种类愈发丰富,出现了锦缎、妆花缎等高档面料。锦缎质地厚实,色彩绚丽,上面织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常用于制作贵族女性的旗装。妆花缎则是采用挖花盘织的工艺,使图案更加立体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当时时尚潮流中的宠儿。在染料方面,也从最初简单的植物染料发展到多种矿物染料的运用,使得旗装的颜色更加鲜艳持久,而且能够调配出更多丰富的色彩层次。
旗装的形制也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袖口逐渐变宽,马蹄袖逐渐失去原本的实用功能,更多成为一种装饰元素。旗装的主体变得更修长,两侧开衩变高。这种变化使旗装更符合当时的审美观念,也体现了人们价值观和时尚观念的转变。在这一时期,旗装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刺绣工艺得到了极大发展。苏绣、湘绣、粤绣等不同流派的刺绣技法被广泛应用于旗装制作中。苏绣以其针法细腻、色彩淡雅著称,常常在旗装上绣出清新秀丽的花卉图案;湘绣则注重写实,绣出的动物形象栩栩如生;粤绣用色大胆鲜艳,针法多变,使旗装上的图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除了刺绣,镶滚、盘扣等工艺也在旗装上大量运用。镶滚是在旗装的边缘镶上不同颜色、质地的布条,增加服装的层次感和装饰性,滚边的宽窄、颜色搭配以及上面的图案都有讲究,常常成为展示女性审美和品味的重要部分。盘扣则是用布条盘绕而成各种形状,如梅花扣、如意扣、蝴蝶扣等,不仅具有固定衣襟的实用功能,还成为旗装上独特的装饰亮点,其精致的造型为旗装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
从箭衣到现代旗袍的转变则是更为深刻的过程。晚清时期,受西方文化影响,旗袍开始吸收一些西方时尚元素。例如,领口设计更符合西式风格,拉链和纽扣的使用也增多了。同时,旗袍开始在各民族女性中流行。女性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身材对旗袍进行修改,使旗袍更贴合女性身体,展现女性的美丽与魅力。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一些西式的剪裁方法被引入旗袍制作中,如省道的运用,使旗袍能够更好地贴合女性的胸部、腰部曲线,展现出女性的身体美。领口的设计也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立领,还出现了西式的圆领、V领等,这些领口设计既增加了旗袍的时尚感,又能展现女性不同的颈部线条。在装饰方面,西方的蕾丝、珠片等元素被大量运用到旗袍上。蕾丝的细腻质感和精致花纹为旗袍增添了一份浪漫优雅的气息,珠片则通过其闪烁的光泽,使旗袍在灯光下更加璀璨夺目。而且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旗袍的制作逐渐从手工转向机器生产,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使得旗袍能够更广泛地流行于各个阶层。
旗袍的长度也开始改变。过去,旗袍通常很长,一直垂到脚踝。但在晚清,一些较短的旗袍开始出现。这些较短的旗袍更便于女性活动,也展现出更现代、时尚的感觉。旗袍的款式也更加多样。一些旗袍增添了蕾丝、刺绣等装饰元素,使旗袍更加精致美丽。在长度变化上,旗袍从最初的长袍式逐渐演变为及膝、过膝等不同长度,不同长度的旗袍适合不同的场合穿着。及膝旗袍更显活泼俏皮,适合日常出行和社交活动;过膝旗袍则更显端庄优雅,常用于正式场合。在款式方面,除了传统的直筒式旗袍,还出现了收腰、开衩更高的改良款式,这些款式进一步强调了女性的身体曲线,展现出女性的自信与魅力。而且旗袍的裙摆也有了更多变化,从传统的直裙摆发展出了鱼尾裙摆、波浪裙摆等,鱼尾裙摆能够在行走时展现出女性婀娜的身姿,波浪裙摆则增加了旗袍的动感和飘逸感。
清代旗袍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因素影响。从最初简单的旗装,到马蹄袖、箭衣的出现,再到清朝中后期旗袍的不断改良创新,直至现代旗袍,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反映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旗袍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它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智慧与创造力,在世界服饰文化的漫长历史中永远闪耀着光芒。在当代,旗袍依然深受人们喜爱,它既可以作为传统节日、婚礼等重要场合的礼服,展现出庄重典雅的气质,又可以经过现代设计改良后,成为日常穿着的时尚服装,融入人们的生活。
2、汉服暗流
在清代,服饰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阶层等诸多方面。其中,江南士人在服饰穿着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现象,他们的便服中暗藏明式交领,这与正式着装形成了鲜明的差异。
江南地区,自明清以来,便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之地。这里文人雅士众多,文化氛围浓厚,对于传统服饰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理解。在清代高压的政治环境下,剃发易服政策强制推行,满式服饰成为官方认可的标准着装。然而,江南士人在内心深处依然对传统的汉服文化有着深深的眷恋,这种情感在他们的日常着装中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得以体现。
所谓的明式交领,是汉服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领型。其特点是衣襟从胸前向右侧相交,形成一个“y”字形的领口。这种领型在明代广泛流行,不仅体现了汉族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服饰的形制被赋予了严格的规范和象征意义,交领右衽被视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江南士人在便服中暗藏明式交领,首先从款式设计上就有独特之处。这些便服通常以宽松、舒适为主要特点,与满式服饰的紧身、窄袖形成鲜明对比。例如,他们的便服上衣多采用宽大的衣袖,袖长往往超过手腕,在行走时衣袖随风飘动,尽显文人的儒雅气质。而满式服饰的衣袖则较为窄小,方便骑射等活动,这是由于满族的游牧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在衣身长度上,江南士人的便服也相对较长,一般会盖住臀部甚至更长,给人一种飘逸、洒脱的感觉。满式服饰则相对较短,更注重行动的便捷性。
从面料选择上看,江南士人便服中暗藏明式交领的款式,多选用当地盛产的丝绸、棉布等面料。丝绸质地柔软、光滑,具有良好的垂坠感,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服饰的飘逸之美。而且江南地区的丝绸工艺精湛,所产丝绸色彩鲜艳、图案精美,为士人便服增添了不少文化韵味。棉布则以其舒适、透气的特点受到青睐,尤其在夏季,棉布便服成为江南士人消暑纳凉的首选。相比之下,满式正式着装在面料上更倾向于使用皮毛、绸缎等高档材料。在冬季,满族人常穿着用珍贵皮毛制成的服饰,如貂皮、狐皮等,以抵御寒冷的天气。这些皮毛不仅保暖性能好,而且在当时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图案装饰方面,江南士人便服暗藏明式交领的款式,往往以淡雅、简洁的图案为主。常见的有梅、兰、竹、菊等花卉图案,这些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君子之风等美好品质,与江南士人的文化追求相契合。此外,一些山水、诗词等元素也常常出现在便服的装饰中,体现了江南士人对自然、文学艺术的热爱。而满式正式着装的图案装饰则更为华丽、繁复。满族人喜爱使用龙、蟒等图案,这些图案在满族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代表着皇权和尊贵。此外,还有一些具有满族特色的吉祥图案,如万字纹、云纹等,通过刺绣、印染等工艺巧妙地装饰在服饰上,使满式服饰显得更加庄重、华丽。
在色彩搭配上,江南士人便服暗藏明式交领的款式,偏好素雅的色调。白色、淡蓝色、淡绿色等清新淡雅的颜色较为常见,这些颜色给人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与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而且在儒家文化中,素色也被视为一种质朴、高洁的象征,符合江南士人的审美情趣。满式正式着装在色彩上则更加鲜艳、浓烈。黄色作为皇室专用颜色,在满式服饰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此外,红色、蓝色等鲜艳的颜色也经常出现在满式服饰中,这些颜色在满族文化中寓意着吉祥、喜庆,体现了满族人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
从穿着场合来看,江南士人便服中暗藏明式交领的款式,主要用于私人场合或非正式社交场合。例如,在自家书房读书、与亲朋好友相聚品茶、吟诗作画等活动时,他们会穿着这类便服,以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自由、闲适生活的追求。在这些场合中,他们无需遵循严格的服饰礼仪规范,可以更加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文化品味。而满式正式着装则主要用于正式场合,如宫廷朝会、祭祀典礼、重大节日庆典等。在这些场合中,穿着满式正式着装是对皇权和礼仪制度的尊重,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款式、颜色、配饰等进行穿着,否则将被视为违反礼仪,甚至可能受到严厉的惩罚。
江南士人在便服中暗藏明式交领,与正式着装存在诸多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款式设计、面料选择、图案装饰、色彩搭配等外在方面,更反映了江南士人与满族统治者在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内在层面的不同。江南士人通过在便服中暗藏明式交领这种隐晦的方式,在清代高压的政治环境下,巧妙地保留和传承了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这种独特的服饰现象,成为清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一个生动写照,也为我们研究清代历史、文化以及社会阶层等方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在制作工艺上,江南士人便服暗藏明式交领的款式也有着独特之处。其制作工艺精湛,注重细节处理。在裁剪方面,便服的裁剪力求合身舒适,同时又要展现出宽松飘逸的效果。裁剪师傅们会根据穿着者的身材特点,精心设计每一个裁剪环节,使得便服既不会过于紧身束缚身体,又不会过于宽松显得拖沓。例如,在肩部和腋下的裁剪处理上,会采用特殊的技法,使衣袖能够自然下垂,并且在活动时不会产生过多的褶皱,保持服饰的整体美观。
在缝制工艺上,江南地区的裁缝们以精湛的针法而闻名。他们运用细腻的平针、锁边针等针法,将布料缝制得牢固而平整。在领口、袖口等部位,还会采用滚边工艺,用与衣身颜色相近或形成对比的布料进行滚边装饰,不仅增加了服饰的耐用性,还为便服增添了一份精致感。而且在滚边的宽度、针法的疏密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讲究,体现了江南地区高超的缝制工艺水平。
在装饰工艺上,除了前面提到的图案装饰外,江南士人便服还常常运用刺绣、镶边等工艺进行点缀。刺绣是江南地区传统的手工艺之一,其针法丰富多样,如苏绣的针法就有齐针、抢针、套针等几十种。在便服上,刺绣师傅们会根据设计图案,运用不同的针法将花卉、山水等图案栩栩如生地绣在布料上。刺绣的色彩搭配也十分讲究,往往会根据便服的整体色调进行选择,使刺绣图案与便服相得益彰。镶边工艺则是在便服的衣襟、下摆等边缘部位,镶上一条宽窄适中的花边。花边的材质可以是丝绸、棉布等,上面通常会印有精美的花纹。镶边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使便服的边缘更加整齐、美观。
相比之下,满式正式着装的制作工艺同样复杂,但风格却有所不同。满式服饰的裁剪注重体现人体的曲线美,尤其是在腰部和臀部的裁剪上,会相对紧身一些,以展现穿着者的身材。在缝制工艺上,满式服饰也非常注重细节,但其针法和江南便服有所区别。满族人常用的针法有打籽绣、盘金绣等,这些针法使服饰更加华丽、立体。在装饰工艺方面,满式正式着装的刺绣更加精美、繁复,常常运用大量的金线、银线进行刺绣,使服饰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凸显其尊贵地位。此外,满式服饰还会大量使用珠宝、玉石等配饰进行装饰,如在帽子上镶嵌珍珠、在衣服上佩戴玉佩等,这些配饰进一步增加了满式正式着装的奢华感。
江南士人便服中暗藏明式交领的款式与满式正式着装在制作工艺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服饰制作的特点。江南地区的制作工艺体现了汉族传统文化中对精致、细腻、含蓄之美的追求,而满式服饰的制作工艺则更多地体现了满族文化中对华丽、大气、尊贵的崇尚。这种工艺上的差异,与前面提到的款式、面料、图案、色彩等方面的差异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清代江南士人便服与满式正式着装截然不同的风貌。
在配饰方面,江南士人便服暗藏明式交领的款式与正式着装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江南士人在穿着这类便服时,所搭配的配饰相对简洁、文雅。他们常佩戴的配饰有玉佩、香囊、扇套等。玉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君子的象征,具有温润、高洁的品质。江南士人佩戴玉佩,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他们对自身品德修养的一种期许。玉佩的材质多为和田玉、翡翠等,其形状和雕刻图案也各具特色,常见的有如意形、圆形、方形等,上面雕刻着吉祥图案或诗词文字。
香囊也是江南士人喜爱的配饰之一。香囊内装有各种香料,如沉香、檀香、龙涎香等,散发着淡雅的香气。香囊的制作工艺十分精巧,通常采用丝绸等面料制作,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香囊不仅具有提神醒脑、驱虫避秽的实用功能,还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香囊常常作为男女之间表达爱意的信物,同时也是文人雅士展示品味的重要配饰。
扇套则是用来放置扇子的袋子,江南士人对扇子情有独钟,扇子不仅是他们夏日消暑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扇套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也十分讲究,多采用与便服相搭配的丝绸面料,上面同样会绣有各种图案。扇套的设计既方便了士人携带扇子,又为整体着装增添了一份精致感。
而满式正式着装的配饰则更加丰富、华丽。满族人在正式场合会佩戴各种帽子,如暖帽、凉帽等。暖帽一般用皮毛制成,帽檐上翻,上面装饰有珠宝、顶珠等。顶珠的材质和颜色根据官员的品级不同而有所区别,一品官员用红宝石顶珠,二品用珊瑚顶珠等,以此来显示官员的身份地位。凉帽则多为藤编或竹编,形状为圆锥形,上面同样装饰有各种珠宝和羽毛。
满式正式着装还会搭配各种腰带,腰带在满式服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腰带的材质一般为皮革,上面镶嵌有各种金属饰品,如银饰、铜饰等,有的腰带还会镶嵌珠宝玉石。腰带不仅起到固定衣服的作用,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同品级的官员所佩戴的腰带在材质、款式和装饰上都有严格的规定。
此外,满族人还会佩戴各种首饰,如耳环、手镯、项链等。这些首饰的材质多为金银、珍珠、玛瑙等,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华丽。在正式场合,满族妇女会佩戴大量的首饰,以显示其尊贵身份。
江南士人便服暗藏明式交领的款式与满式正式着装在配饰方面的差异,进一步凸显了两者在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上的不同。江南士人的配饰注重文化内涵和文雅气质的展现,而满式正式着装的配饰则更多地强调身份地位和奢华感。这种配饰上的差异,与服饰本身的款式、面料、图案等方面的差异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了清代江南士人与满族统治者截然不同的着装风格。
从社会阶层的角度来看,江南士人便服中暗藏明式交领的现象,也反映了他们在清代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文化心态。江南士人作为汉族知识分子阶层,在清代虽然面临着剃发易服等政策的压力,但他们凭借着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力,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在清代,江南地区是文化教育发达之地,士人群体数量众多。他们通过科举考试等途径,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在政治上受到满族统治者的主导,但在文化层面,他们对汉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便服中暗藏明式交领这种现象,正是他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对传统文化坚守的一种体现。这种行为在江南士人群体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成为他们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于满族统治者来说,满式正式着装是维护其统治权威和民族身份的重要象征。在清代的政治体制中,满族贵族处于统治阶层的核心地位,他们通过严格的服饰制度来强化自身的身份认同和等级秩序。满式正式着装的规范和要求,不仅体现了满族的文化传统,更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一种手段。在宫廷、官场等正式场合,严格遵守满式服饰制度是对皇权和统治秩序的尊重,任何违反规定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制裁。
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的着装则受到社会阶层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清代,广大劳动人民主要穿着简单、朴素的服装,以满足日常生活和劳动的需要。他们的服饰款式和材质相对单一,与江南士人便服和满式正式着装都有很大的区别。普通民众的着装更多地考虑实用性和经济性,很少有机会或能力追求像江南士人那样具有文化内涵的便服,也无法达到满式正式着装的奢华标准。
江南士人便服中暗藏明式交领与正式着装的差异,在社会阶层方面也有着深刻的体现。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在文化传承、身份认同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江南士人通过这种独特的着装方式,在清代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定位,同时也为汉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而满式正式着装则成为满族统治阶层维护统治秩序和民族身份的重要工具。普通民众的着装则处于社会的底层,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这种因社会阶层不同而产生的服饰差异,构成了清代社会服饰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从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角度来看,江南士人便服中暗藏明式交领的现象,是汉族传统文化在清代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一种传承和演变方式。在满族统治的背景下,汉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江南士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他们通过在便服中巧妙地融入明式交领等元素,将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一部分保留了下来。
这种传承方式虽然是隐晦的,但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江南士人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认同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清代,汉族文化在与满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江南士人便服中的明式交领元素,既保留了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清代的社会环境。例如,在款式设计上,便服在保留明式交领的基础上,对衣身和衣袖的长度、宽度等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清代的审美和生活习惯。这种在传承中演变、在演变中传承的方式,使得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在清代得以延续和发展。
同时,江南士人便服中暗藏明式交领的现象,也对周边地区和后世的服饰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江南地区,这种独特的着装风格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潮流,影响了当地民众的服饰审美和穿着习惯。一些民间裁缝也开始模仿江南士人便服的款式进行制作,使得这种带有明式交领元素的便服在民间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在后世,这种服饰文化现象也成为研究清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为我们了解当时汉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演变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相比之下,满式正式着装在清代则经历了从确立到发展的过程。满式服饰在成为官方认可的正式着装后,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服饰的元素,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饰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满式服饰不仅在款式、面料、图案等方面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而且其服饰制度也更加完善和严格。满式正式着装的发展,体现了满族文化在清代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江南士人便服中暗藏明式交领与满式正式着装在文化传承与演变方面有着不同的轨迹。江南士人通过隐晦的方式传承和演变了汉族传统服饰文化,而满式正式着装则在清代的政治环境下确立并发展成为官方服饰体系。两者的发展历程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清代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景观,也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清代,江南士人便服中暗藏明式交领与正式着装存在着多方面的显著差异。从款式设计、面料选择、图案装饰、色彩搭配、制作工艺、配饰,到社会阶层的体现以及文化传承与演变等方面,这些差异无不反映出江南士人与满族统治者在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不同。江南士人以其独特的方式在高压政治环境下保留和传承了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部分内涵,而满式正式着装则成为满族统治权威和民族身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