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的唯美追求者
——回族作家哈若蕙其文其人
哈若蕙,回族,编审,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在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执教多年,曾任文法系系主任、副教授,现任宁夏人民出版社副社长。
哈若蕙曾经是我的老师,在后来的交往中,我们变成了朋友,在为数不多的女朋友中哈若蕙是一个令我敬重的人。
就一般而言,漂亮的女人大都不学无术,因为有漂亮做资本足矣。有学问有所作为的女性几乎都不漂亮。可是,哈若蕙却是个例外。她身材适中,皮肤白皙,举止优雅,端庄大方,嗓音甜美,笑容可掬。她事业有成,婚姻如意,儿郎成才。她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工作要干得漂亮;文章力求完美;装束独有韵味。多少年来她的盘发永远不变,变化的只是发髻上色泽不同、式样不同的发夹;春着色彩宜人的羊毛衫,夏着飘逸柔美的连衣裙;秋有典雅素朴的毛裙;冬天是一袭玄色的羊绒大衣。她热爱生活,也用自身的美丽装点了生活。
也许,是她天资聪颖,总透着股灵气,干什么像什么,干什么就能干出点儿名堂来。在大学任教她是业务尖子,四十出头调到了宁夏人民出版社,先做编辑、编审,然后做编辑室主任,再任总编辑助理、副社长。一路走来,哈若蕙的人生旅程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她讲课声情并茂,引人入胜,颇受学生欢迎。她写评论,多次获得社会科学奖项;也写散文,曾获宁夏首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她具有艺术气质。她会舞蹈,擅长朗诵,声音甜美,做过译制片配音演员,节目主持也别有特色。
她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六届政协委员,有与生俱来的黏合力和很强的独立工作能力、统筹协作能力,能在轻言细语中胜任组织协调工作。这对于一个女同志来说是不容易的。在我认识的所有人中,哈若蕙是特点鲜明的人才,这也是我喜欢她的原因。有人说我交朋友挑剔,其实我也不过是瞧不起不学无术之辈,我鄙视碌碌无为之流,而那些不想辜负生命的上进者才可以引为朋友。
先说说哈若蕙的散文。她的散文不针对时弊,不激扬文字,无叱咤风云的慷慨陈词,无指点江山的挥斥方遒,却倾吐女儿家对生活对丈夫对儿子的一腔热爱,倾诉对事业追求的不倦不悔。正如她所坦言:“那一份追求斑斓、追求丰富的青春的热情尚在。我庆幸我在荧屏后出演并体验并不属于我(却属于角色)的另一番人生!生活由此变得丰富多彩。”(见《悠悠我心》)同时她也真诚地“为夫君无奈的理解,为奶奶无私的操劳,为公婆无言的宽容,为孩子听话的表现,为师长朋友诸多的关爱”道出心底珍藏的“谢谢”。(见《悠悠我心》)
当儿子会写日记了,为了所记有内容,想方设法“制造”事情,“添乱”地帮妈妈做家务,哈若蕙以母亲的惊喜心情写下儿子无邪的童真和执著,慈母之心令人感动。(见《载满童心的小船》)
草原的天空清澈、牧草鲜嫩,是美的;草原上的孩子更是美的(见《草原上的招手》);明丽妩媚的三月是美的;充满恬静纯洁女儿性的三月是美的(见《三月的祝福》);涌动着纯真、生命鲜活的校园是美的(见《永远的校园》);妹妹来自大洋彼岸的思念是美的……(见《思念来自彼岸》)
现实生活嘈杂纷扰,漫漫人生凶险莫测。而哈若蕙的散文,无论是写校园、亲情、感情、游记还是配音,都找不到涉猎人性的非善、非美或人生瑕疵的篇章。她致力于至美、纯美的散文世界的缔造,也有意识地以美来抵御生活中的丑恶事物。中国人历来推崇精神的作用,哈若蕙的唯美主义追求仿佛一抹霞光,给沉浮于世态炎凉、险峰浊浪中的人们带去心灵的慰藉,也引发人们的一颗颗向美、从美之心。
的确,她的旅游散文抒发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蓝天下这一方热土》是其散文处女作。通过飞机在万里云端俯瞰塞外的奇美景观,阐发了对家乡的一腔赤子之心。“我要为它的每一步奋起,每一份开拓而献出青春的雀跃与多情的鼓噪。”她的想象新颖独到,妙笔生花,荒凉寂寥的沙海在她笔下有一种“宽厚、持重的素质,一种坚韧而自强的伟力”;起伏的沙丘像“母亲隆起的胸脯”;纵横的沟梁又像“一幅放大的巨型人体解剖图”;血脉交流、生机盎然、平滑的沙面就是“富有弹性的青春肌肤”。《春季枣园行》《雨中登宝塔山》则是对革命圣地延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艺术描绘以及对老一辈革命领袖往昔生活与战斗岁月的追忆与深情缅怀。《走进童年》《载满童心的小船》通过母子两代童年生活的对比,折射出时代与情感的变迁。《那一抹绿云》中被少女斯芸拒绝爱情的青年军人,虽然遭受了初恋受挫的打击,却并未消沉,在二十一年之后千里迢迢来看斯芸,为的是叫她看看自己是一个勇于追求的上进青年。《迁居杂感》顺手拈来的生活随笔,俏皮、幽默中倒也不失生活的韵味……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是她散文的主旋律。
哈若蕙的散文就这样循着一缕思绪,围绕一个中心,即兴发挥,夹叙夹议,娓娓叙谈。亲切自然又巧妙机智地引导读者从平凡琐事中走进作家的情感世界,在自由自在中领悟幽微事理。“姨离开我们十三年了,十多年的日子里,我在梦中常与她交谈……”(见《姨》)这是哈若蕙酝酿多年的一篇叙事散文。散文中的主人公姨并不是指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有血缘关系的姨,而是一位从北京到宁夏跟随她家近三十年的老保姆。哈若蕙蘸着浓浓的思念,回顾老保姆与她一家的亲情,伴着三十年岁月的滋味,伴着从童真到成人的眼光,点点滴滴,丝丝缕缕,娓娓道来,十分感人。可以说,《姨》是哈若蕙叙述艺术集中体现的散文,那自然、口语化的语言让人仿佛是听一段久远的故事。梁实秋在《论散文》一文中说:“散文要写得亲切……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姨》中表现出的亲切语调引得读者慢慢品味,渐渐地悟出了文中孕育的圣洁以及人情美。当然,如果我们读她收在《大学梦圆》中的散文《生命中的这一片红霞》,那一份轻灵柔美的情韵会带给我们另一番感受。
哈若蕙是典型的唯美主义追求者,她的散文追求真实的倾诉,真实的心灵独白,她用考究的文字奉献给读者的是沁人心脾的美感。我想,也许是存在决定意识吧,哈若蕙没有遭遇张贤亮那样的苦难,也没有经历张欣那样的失落,她平和安详地生活着,书香门第的陶冶,勤奋加机遇的心想事成,多彩而丰富的社会活动使她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因此,她的生活底片里少有阴影,她笔下的美是从晴朗朗的心田里流淌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环境美、学术美都浇注于她心田的沃土,这沃土是她理想主义的唯美追求的基础。
除了散文,她还写了许多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并且常常由她亲自配音。富有特色、抑扬顿挫的解说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那样悦耳、那样动听、那样令人神往。听,这是她在《西夏故土行》(电视艺术片)里自己撰稿自己配音的词句:“走上被朔风堆起的沙丘,走上被日月磨损的城郭,也就走进了黑城苍凉的历史。黑城,一座名副其实的西夏文库;黑城,一座苍凉悲壮的历史古墓。”“一轮喷薄的红日,将绚丽的彩霞缀满飞天翔舞的牌楼。朗朗蓝空、悠悠远山、点点红云,构成了一幅气韵天成的巨画。敦煌,在我们西行的记忆中,竟是这样一个盛大、辉煌、美轮美奂的定格。”多么壮美的语言,多么优美的诗句,浓情与豪情同在,高雅与柔美共存,琅琅上口,铿锵有声。字里行间听得见历史的足音,思古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美文的魅力,我自愧叹弗如。
但是,让哈若蕙自己评价自己,她却说,她这辈子做得最认真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教书,二是编书。1982年大学毕业,哈若蕙从上海被分配到宁夏广播电视大学,一干就是十七年,而且做得那样投入,充满感情。她在电大的专业方向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是进入自治区“313”人才库的学科带头人。另承担基础写作、文艺概论、公共关系、电视概论、比较文学……也教得有声有色。她最初加入宁夏作协,引人注目倒不是写作散文,而是紧扣专业一篇接着一篇地发表文学评论、宁夏作家作品论。她写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宁夏新时期十年女性文学浅议》《多彩的奉献——王庆诗歌简论》《霜叶春花一样红——吴淮生新诗漫评》《醉人的“信天游”——石舒清小说〈赶山〉漫议》以及现代文学、比较文学专论《现代文学历史分期之我见》《一个失去平衡的世界——庐隐悲剧创作初探》《灵魂的告白——卢梭〈忏悔录〉与巴金〈随想录〉比较谈》均获得专家很高的评价,并收入了国家权威性资料库。在电大的日子,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她三十出头,曾有许多人建议她跳槽,也有不少机会可以选择,但她就是舍不下电大的讲台,舍不下对她呵护有加、鼓励有加的领导和同仁,她快乐而忘我地在电大的园地里耕耘。作为文科负责人,她和同志们一道送走了一批批电视大学语文类毕业生,又相继创办了电视大学的文学创作专业、群众文化专业、电视节目与广告制作专业。整整十七年,电大成为她生命中一段抹不去的记忆。这份感情在她关于电大的最后一篇散文《生命的足音》中,有充分的反映。“大西北的天空很高很蓝,大西北的旷野开朗而辽阔,大西北的苍鹰划过高而蓝的天空,留下清健的足音。仰望蓝天,仰望矫健的苍鹰,一个声音在胸中久久地盘旋,它在问:‘我在哪里学会飞翔?又在哪里留下生命的足音?’噢,听到了,我听到了,昨天在告诉今天,今天在告诉白云:电大,将永远有我钟情的园圃,生命的坐标!”(见《生命的足音》,载《中国教育报》1999年10月4日,此文获《中国电大教育》《中国教育报》、广播电视大学20周年校庆“我与电大”征文一等奖。)
就在电视大学二十年校庆的前夕(1999年初),哈若蕙却突然离开了电大,带着许多的不舍却也有深深的无奈。她说自己是不知深浅地迈进了宁夏人民出版社。四十岁,从头开始。
如今,哈若蕙不大愿意说起最初的日子,但她感谢生活的磨砺。褪去所有的光环,潜心编辑出版。小到选题创意,大至独立操作的图书项目,挑战无处不在。有形而沉重的压力,使她前所未有地感到了追求与坚持的严峻,也真正掂量出理想、信念的分量。跨越了沟沟坎坎,融入图书出版的海洋,哈若蕙深深地爱上了这一精彩的舞台,感恩事业的滋养,续写新的人生。我们欣喜地看到,她策划编辑的图书一次次成为宁夏出版的亮点,也屡屡夺得中国出版界的大奖(《撑起生命的蓝天》《我的岁月我的歌》分别获得第十三、十四届中国图书奖),她本人也被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与中国编辑学会授予“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称号。21世纪的中国出版注定是一片无法平静的海洋,竞争与超越是摆在每一个出版人面前的跨栏,不进则退。如今,已是哈若蕙进入出版社的第九个年头了,2006年8月,她被任命为宁夏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或许,我们已无法像从前那样在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的领域中找到她婀娜的身影,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她编辑策划并出版的一摞摞厚重而丰富的图书中品味、领略她的进取与努力。只要我们翻开那一本本墨香飘逸、装帧精美、选题独特、融注着作者编者智慧与心血的宁版新书,我们就会走进一个编辑人的心灵天地,那里同样精彩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