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史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生计方式与衣食住行

1 狩猎与采集

布朗族多居住在山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十分有利于植物生长,所以,“靠山吃山” 是山地民族生存的一大特点。布朗族有着长期的采集和狩猎历史,他们认为 “万物有灵”,多以村头的古树木作为“神灵” 象征。像其他山地民族一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广袤的森林资源,使布朗族在适应自然并能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生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采集、渔猎和刀耕火种的生存方式,并形成了稳定的生产风俗文化。直至今天,虽然现代农业已逐步建立,但是某些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刀耕火种依然较为盛行,采集和渔猎仍然是布朗族人维持日常生活的补充手段。过去,布朗族的刀耕火种创造出人随地走、地随山转的轮耕法。在严格的规划下,一般把村寨的土地划分为若干片,实行有序的轮垦,使地力得到休息,避免毫无节制地砍树烧山,从而保证了刀耕火种农业的正常进行。

历史上,布朗族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迟缓,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很多地方甚至还处于 “刀耕火种” 的原始农业阶段,几乎没有固定耕作的水田,农作物产量极低。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布朗族群众改变了传统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学会耕作固定耕地,逐渐减少刀耕火种的土地面积。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布朗族基本上告别了刀耕火种的传统耕种方式,在固定耕地上获得了稳定的粮食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布朗族地区逐渐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各级党委和政府组织科技人员上山,大力推广运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生产,使用化肥、进行病虫害防治,粮食产量普遍提高。

狩猎

压木是居于山地的民族捕野兽的一种方法,过去,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大都采用这种独特的狩猎方法。压木有大有小,对付小动物的压木,是由有凹槽和一定重量的木棒组成。猎人在这些动物必经的地方放置压木,压木的凹槽中段处挖一个小孔,装上机关,机关与牵绳相连,绳的一端悬起木楔上的木棒。只要有动物踩上机关,牵动绳子,木棒就落下击中它。

对付熊、虎、鹿等大野兽,所用的压木往往是一根几个人才能抬起的大木头。只是压木所压的范围始终有限,所以,需要人为地先把周围的道路封住,仅留下一条通往压木的道口。捕压大兽的压木机关很重要,布朗族使用双柱支撑压木,用木销将支撑柱稳住。一旦机关被踩中,木销就会脱出,导致支撑柱跌落,压木随即坠下击中野兽。布朗族在野兽留有足迹的村外建造两米高的正方体木笼,如闪笼状,牢牢固定于原地,选一面开一道门,并做好关门的机关,然后在木笼里挂上一只兔子或小狗作诱物。深夜或者凌晨,饥饿的老虎、豹子就要到村寨里觅食,当野兽嗅到食物所在,便会贸然闯入木笼抓捕诱物。只要它的身子进了木笼扑逮诱物,就会碰触木门机关,“咔嚓” 一声木门砸下来,就将野兽紧紧地关在木笼里了。

森林中的动物不分大小,大象、野牛、蛤蟆、竹鼠等都是布朗族崇拜的对象,其中的一些动物甚至被认为是本氏族祖先的亲族,代表着祖先的灵魂,对它们既不能侵犯,更不能伤害。即使布朗族在过去擅长狩猎,但对被当作动物神的大象、野牛也从不捕杀,这非常有益于珍稀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采集

布朗族的纺织用棉全为自己种植,所种植的棉花,一般为一年生草本棉。布朗族种植草棉的历史悠久,布朗山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温暖,极其适宜性喜温暖、砂壤土的草棉生长,因此在历史上双江南部及西南部一带是当地棉花的主产区,曾有过大量种植棉花的记载。据民国早期双江人彭桂萼所著《双江一瞥》记载,双江物产“有茶、棉、甘蔗、麻、烟、鸦片、兰、竹、藤篾、子埂、菜子……而最多者为茶,每年出产在万担以上,产于西北两区,为双江最大产物;其次为棉,产于小黑江边南黑弄、猛峨等处,每年也有五六千斤之数”。“棉,产于小黑江边猛峨、南黑弄等处,蒸草棉,年出子花五六十担。” 由此可见,猛峨、南黑弄等地区所产之棉,曾经是双江除茶以外的主要外销物品之一,大多是销往近邻缅宁(今临沧)一带。《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志》也记载:“布朗族、佤族善于种植草本棉,随陆稻同期直播,同时收获,产量很低。1954年棉花种植达2205亩,除满足本县自用外,销往景谷、澜沧、临沧、博尚。”

布朗族在长期种植草棉的历史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植棉技术与农耕礼俗。

植棉技术

第一是选地。布朗族对种植草棉的旱地选择十分讲究,一般要选择土层厚、质地肥沃、阳光充足、地块较干的土地。村民认为种植草棉的地块不能在上一年种过棉,要一年换种一块。除了不能选择复种之地外,最好是选择新开垦尚未种植过的土地,也就是生地,因为生地草、虫、病害比熟地少,营养足,棉花长得好。但是随着“退耕还林” 政策的实施,要选择新开耕地显然已不可能,只能在已有耕地的范围内逐年换种,这就降低了棉花的产量,从而增加了种棉的投入。

第二是整地。种棉地选好后,要先将地里的杂草收拾干净,还要尽可能地多弄些草、树枝覆盖其上,待其干燥以后再点火烧成灰肥。播种之前两个月左右开始挖地,挖地时要尽量把地里的土圪垯敲碎,以便日后撒种。挖好的地大约要晒一个月。在播撒棉籽之前还要把已挖好晒干的土再翻一遍,土要敲得很细很细,还要把石头、树枝、树根都拣干净。棉地忌用牛犁,只能用锄头翻土。

第三是撒种。棉地整好后,约在农历三月清明节过后就可以开始撒种。把握好撒种节令十分重要,假如错过节令,棉苗不出或出得不好,则会导致当年棉花减产。布朗族中流传着 “三月(农历)棉花四月豆,五月撒麻喂斑鸠” 的农谚。意味着种棉要在撒谷种之前,布朗族习惯“先撒棉籽后撒谷” “先种棉花后栽秧”。撒种时棉籽不能深埋,撒入土里后薄薄盖上一层土就行,而且棉地不套种其他植物。

第四是除草松根。棉籽入土后半月左右就出苗,待苗长到一尺高时就要开始除草松根,当地称为薅草。薅草十分重要,给棉花薅草不能用大的农具,例如大锄等,只能用特制的如同手掌般的小锄。因为用大锄给棉花除草松根,容易伤到棉花的根。除草松根时,要用这种特制的小锄一株一株地仔细锄或铲,甚至用手拔除。除草次数视棉地情况不等,一般在收摘之前至少要除草3~4次,生地草出得少一些,2~3次即可。给棉花除草松根费时又麻烦,十分累人,因此,现在棉花种植得较少。近年来,随着家中年轻人外出,劳动力减少,既要种粮又要植棉,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实在忙不过来,因此许多人家都减少了种棉面积。

第五是摘桃。在棉苗生长期间,要经过3~4次除草松根,如果风调雨顺,在农历八月左右棉苗就开花结桃了。九十月份就可以陆续采摘了,一般要摘2~3次才能完全摘完。摘完以后,棉秆就留在地里做肥料。

农耕礼俗

男耕女织是农耕时代布朗族的生活写照。耕地的犁铧和织布的腰机是布朗族人家必备的生产、生活工具。犁铧和腰机陪伴了布朗族人几个世纪,直到今天人们都还在使用。在生产方面,同家族人员之间借种土地不用报酬,只要口头说一声就行。没有种子,也互相赠送。在生产过程中,如砍地、薅草、割谷、脱粒等,家庭成员之间多实行不计报酬的互相换工。一家有事,全寨相帮,完全自愿,不要报酬,并且助工者会自带饭食,主人不需铺张,这种习俗至今还是如此。“请工” 会被认为是小气。平时猎获野兽,除交头人一腿之外,亦要分送一块给家族成员表示“骨肉至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