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史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 人口分布

布朗族有文献可考的历史是从汉代开始。东汉时期,在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设置博南(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不韦(今保山市施甸县)、嶲唐(今保山市)等县,居住有“哀牢” 人。而董难《百濮考》记载,哀牢即永昌的濮人,从而得出结论说:“永昌濮族亦称哀牢。”

古代永昌郡范围内的濮人,由于分布地域广阔,所处的环境不同,其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分布在城镇附近和交通便利的部分濮人,逐渐融合于周围先进民族中,而另一部分自汉代以来很长一段时期仍然处于十分落后的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由于这种狩猎和采集经济的不稳定,濮人的迁徙活动甚为频繁。此外,统治阶级的压迫政策,也引起部分濮人的迁移。

东汉永元十二年(100),汉帝在哀牢区设置了永昌郡,统辖现今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地区及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各县境。其统治和压迫日益加深,引起濮人部落武装反抗。后来昆明人首领卤承率兵为东汉王朝效劳,打败了濮人,迫使部分濮人南迁。封建统治者还用行政手段强迫另一部分濮人迁移。

到了西晋惠帝元康末期,在所谓 “南夷作乱” 的相互混战中,永昌濮人又有一部分向南移至永寿。

唐代后,布朗族先民——濮(朴)子蛮的分布,“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铁桥西北边延澜沧江亦有部落”。到了唐代,上至今中甸维西,下至今西双版纳都有布朗族先民。南诏奴隶制国家,曾经强征其统辖区域内的诸落后部落人民。《蛮书》卷4就描述了当时被南诏驱赶上战场的“朴” 人被唐朝军队俘虏后的情况。

宋代,大理国兴起,基本上继承了南诏时期的统治范围。在今景东、景谷、镇远等地,原是“朴”(布朗族)与 “和尼”(哈尼族)所杂居,后来部分地区曾被“金齿白夷”(傣族)占据。

元明时期,布朗族先民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包括顺宁(今凤庆)、永昌以及今西双版纳一带,景东、景谷仍有少数分布。

明代,濮人的分布与元代基本一致。中央封建王朝进一步加强了对濮人地区的统治和联系。明洪武年间复设顺宁土知府,为濮人的一个主要聚居区。明代中叶以后,在永昌府属境之凤溪、施甸二长官司司辖地及西北部的十五喧二十八寨(今保山西北)是“蒲人” 的一个聚居区,《滇略》卷9记载:“蒲人,散居山谷,无定所,永昌凤溪、施甸二长官司及十五喧二十八寨皆其种也……” 在永昌南部之右甸亦有 “蒲人”居住,《明宣宗实录》卷66记载:“宣德五年(1430)五月丁巳,云南右甸生蒲头目莽寒遣叔阿类来朝贡马。……莽寒等感悦,以所属五千户向化”。

清代,濮人的分布区域与明代无甚差异,与现在也大体一致。道光《云南通志》载:“蒲人,即蒲蛮。今顺宁、澄江、镇源、普洱、楚雄、永昌、景东七府有此种。” 可见,到清代时已经基本形成了今天布朗族的分布格局。所不同的只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化,又有一部分濮人从中分化出去,发展成今天的德昂族。还有一部分濮人则在与其他民族的杂居共处中,逐渐被其他民族所同化,融和于其他民族之中,其经济生活状况已经和当地的汉族相同。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最初是由于自然灾害,后来是由于民族纷争及民族压迫的影响,布朗族先民不断发生迁移、分化。为了生存,他们不断改变居住地。为了避免战乱,他们逐渐从坝区退居到山区。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他们逐渐适应这种居住环境并基本固定下来。清代,今天布朗族的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能够得到的最早关于布朗族人口统计资料的是1953年,当时布朗族仅有18833人。到了1990年,就增加至81876人。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布朗族总人口为91882人。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布朗族总人口为119639人,居于云南省的有11657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及西南部沿边地区。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布朗族总人口有136782人,其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布朗族乡是我国布朗族最大的聚居区,约占布朗族总人口的65%。其余散居于双江、隆阳、施甸、昌宁、云县、镇康、永德、耿马、澜沧、墨江等县(区),此外,南涧、景东、景谷、景洪、勐腊等县(市)的山区亦有少量分布。主要聚居区的布朗族长期以来和哈尼族、拉祜族、佤族相邻,散居的布朗族与汉、傣、哈尼、拉祜等族杂居。他们与杂居民族友好相处、共同发展。

布朗族人口择年统计

数据来源:(1)陶玉明:《中国布朗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2)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s=%E5%B8%83%E6%9C%97%E6%97%8F%E4%BA%BA%E5%8F%A3

新中国成立后,布朗族人口增长速度极快。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1953年、1963年、1982年、1990年布朗族人口占云南省总人口数的比重分别是0.11%、0.19%、0.18%、0.22%,1990年的人口所占比重是1953年的2倍。1982~1990年,共增加了23548人,增长了40.37%。

布朗族人口的迅速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外,社会增长即民族成分的恢复和更改也是一个主要因素:临沧市将1952年归为满族但自称是 “蒲满” “蒲人” 的1257人恢复为布朗族;西双版纳自治州在1982年将自称 “昆格人” “空格人”的1656人归属为布朗族;施甸县1987年将原定为佤族的6500多人恢复为布朗族。2009年3月,经民委批准,西双版纳克木人(3000多人)、红河莽人(681人)归属布朗族。这些举措是使布朗族人口在这几年内呈快速增长之势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是布朗族人口逐年增长的主要原因。由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人们战胜自然灾害及疾病的能力大大提高,传统中靠神灵来获得健康的途径已逐渐被现代医疗手段所取代,布朗族的健康状况大大改善,人口素质及数量都有了较大提高。

布朗族人口分布情况(1995)

数据来源:郗春嫒: 《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布朗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聚居在云南省,大约占布朗族总人口的99%。

云南省布朗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及保山地区,散居于全国75个县,总体上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布朗族人口的分布状况。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是全国布朗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区域,大约占全国布朗族人口的33%。布朗族主要分布在布朗山布朗族乡、打洛镇、勐满镇、勐遮镇、西定乡、勐往乡和勐混镇,其他乡镇也有少量分布。

云南省临沧市布朗族人口分布状况。临沧市布朗族主要分布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该县布朗族人口数仅次于勐海县,大约占全国布朗族人口的14%。主要分布在邦丙乡的17个自然村,大文乡的12个自然村,勐库镇的3个自然村,沙河乡的3个自然村,其他乡镇也有少量分布。除了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之外,临沧市的永德县、云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临沧县、镇康县、凤庆县等均有分布。

云南省保山市布朗族人口分布状况。保山市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施甸县的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和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其次是昌宁县。

云南省普洱市布朗族人口分布状况。普洱市布朗族主要聚居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和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及思茅地区。

历史上布朗族颠沛流离,历经战乱而不断迁徙,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分布特点。一是居住地多为山区半山区的偏僻地带。这主要是布朗族先民为躲避各种战乱而不断搬迁,经历了从坝区到山区的空间大转移,造成了目前布朗族的居住格局。二是与其他民族交错聚居,形成大杂居、小聚居格局。在大的范围内,布朗族的居住比较分散,仅云南省内就有近20个县都有分布。这些地区的布朗族长期以来与哈尼族、佤族、汉族、傣族、彝族、拉祜族等人民友好相处,共同发展。但在局部地区内,布朗族聚居的程度很高,比如西双版纳的布朗山,临沧的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该县是唯一把布朗族列在县名中的民族自治县)等。这些聚居地主要以自然村为单位,一般85%以上都是布朗族。布朗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有利于布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