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男孩不好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我需要通过身体进行学习!

教养贴士:在整天需要安静地坐着听讲的环境里,男孩们实际上是长期在一个不利于自己学习的环境里接受教育。男孩更多需要通过肢体运动进行学习。当他们被允许亲自体验、实践一项任务、技巧或者概念,往往会学得更好。

“我儿子五岁半,幼儿园老师反映说这孩子坐不住,喜欢碰旁边的小朋友,不好好做操,就喜欢在屋外疯跑。我很担心他适应不了上小学,怎么办呢?”


男孩血液中的多巴胺含量较高,流经小脑(脑中控制“行为”和“身体运动”的部分)的血流量更大。这就是导致男孩总是坐不住、在静坐或久坐的过程中学习效果总体上不及女孩的“罪魁祸首”。同时,相比女孩,男孩更多需要通过肢体运动进行学习。这种运动对男孩大脑的学习至关重要,而这也适用于多巴胺小脑功能活跃的女孩。

其实,在婴幼儿时期,大部分的男孩都是通过触觉和肌肉运动知觉学习的。两岁左右开始,男孩主要是通过触碰和感觉进行学习的。他们天生就是适合去运动和活动的。如果能自由地活动和切身地体验,而不是被迫坐下听讲,男孩们往往会学得更好。

不幸的是,随着男孩们进入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将发生很大变化。他们从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环境——家,来到了一个更多约束的环境——学校。在这里,老师要求他们坐更长的时间,集中更多的注意力。尤其是进入小学,男孩们每天很少有机会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自由奔跑,即便是体育课,每次的平均时间也只有三十多分钟,而体育老师同样会给孩子们一些约束和限制。

而在男孩的成长中,他们主要通过这三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学习:视觉、空间和体验。通常,男孩们主要是通过视觉刺激来获取信息的。他们倾向于从图像、符号、照片、图示、图表等视觉模型中吸收信息。男孩也是空间学习者,他们的大脑天生适合处理空间关系。这解释了为什么男孩特别擅长乐高玩具和积木,以及为什么男孩更容易在数学和科学方面获得成功。男孩也会通过做事来进行学习。当他们被允许亲自体验、实践一项任务、技巧或者概念,并且让他们谈论自己学到了什么的时候,往往会学得更好。

但是,学校提供的学习方式大多数却是听觉的、静止的,孩子们也难以通过触碰和动手来亲身体验。缺少必要的玩耍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在整天需要安静地坐着听讲的环境里,男孩们实际上是长期在一个不利于自己学习的环境里接受教育。这样的学习方式,对男孩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美国儿科学会的一项研究表明,“自由而松散的玩耍”是更加健康而重要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孩子们达到其主要的“社会、情感和认知里程碑,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变得更加坚韧”。

经常通过身体进行学习,男孩就会逐渐成为体验学习者。同时,他们也需要通过肌肉运动知觉的体验来使自己更加集中注意力。亚里士多德曾说:“对于那些不得不在做之前学会的事情,我们应该在做的过程中学会它们。”体验学习是一种通过思考和反思个人的生活经验而获得的学习,这对于男孩来说尤其重要。

为了更好地帮助男孩成长,作为男孩父母,当我们理解了男孩需要通过身体进行学习的这个显著特点,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养男孩的观念和方式,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开展更多的活动,创设更多的环境,提供更多的道具,用生活环境、亲身经历来教育他们,让他们多一些体验式的学习。

玩中学,才会乐学

男孩在幼儿早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大都应该花在玩耍和游戏上,这类任务能够促进其大脑发育,通过切身体验来帮助他学习需要了解的知识。玩耍是孩子的脑力工作,像其他工作的人一样,孩子也需要一个合适的工作空间。男孩的大脑倾向于空间——机械游戏和学习,所以和女孩子的大脑相比,它总是“占用更多空间”。当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时,男孩常常像热锅上的蚂蚁般坐立不安。

如果了解和尊重男孩的天性,我们就应该清楚,男孩天生就是爱玩的,他们的学习机会其实无处不在。这些机会就在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嬉笑打闹中,就在每一天的吃喝拉撒中,就在亲子对话的一瞬间,就在偶尔的长途跋涉中,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习主席出访英国时曾提到:“中国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让他们多玩一玩。”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也认为“游戏就是儿童成长的全过程”。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尤其是男孩,主要任务其实就是玩耍和游戏。

一个对男孩成长更有利的学习环境,应该是一个拥有各种书籍、积木和玩具,并适合适当打斗的环境;一个需要配备充足的照明、拥有许多实用又有利于注意力集中的带有视觉刺激的环境。这样的一种环境,还可以鼓励并提供给孩子训练大动作行为和精细动作行为的机会,这一环境允许大量的身体运动。为了更好地学习,孩子们可以在这样的空间里自由活动,为孩子提供许多做出选择的机会。

事实上,玩和学,并非彼此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很多时候的玩耍其实就是学习。相应地,很多东西的学习也可以变得好玩。玩中学,看似在玩,实则在学。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既可以快乐地学到知识,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同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以充分发挥。

但很多父母总是认为,学习就应该是正襟危坐、装作苦恼的样子,学习就应该是考取证书、利于升学的敲门砖。其实,学龄前的孩子,在玩中学,才会乐学。斯宾塞曾说:“孩子在快乐状态下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在玩耍和游戏时,孩子处在最兴奋和快乐的情绪之中,此时的学习既好玩,又有效。

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的兴趣点是不同的,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应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兴趣点来设计。幼儿阶段的男孩,应多以游戏互动的方式,通过玩来掌握应学到的知识,比如认字、数数等,而不应该让他们机械地、被动地学习。就像吃东西一样,孩子不爱吃的东西硬塞到他嘴里,未必真的能吞下去,即使咽下去胃也不一定好受。

我家二宝小雨现在四岁多,跟姐姐一样,幼儿阶段我们从来没有送他参加学认字、拼音和数学等培训班。但是,他现在却能认识一千左右的常用汉字,一些简单的绘本和故事书,基本上都能自己看懂,拼音大部分都已经会读,甚至还可以根据简单的拼音认读汉字,10以内的加减法也已经比较熟练。

而这些东西,我们很少刻意去教她,大多数都是在玩耍和游戏中学会的。比如说拼音,是他自己两三岁的时候经常看姐姐以前大班时候订的“巧虎”,玩“巧虎”里面一套名为拼音城堡的学拼音游戏,这也是以前姐姐学拼音用过的。的确,这套游戏做得不错,两个孩子都很喜欢。

每个拼音字母,在玩具中都对应一个动物,用手指轻轻按一下,就会发出拼音来。于是,我们就轮流按照拼音字母的顺序点读,听到拼音之后,需要学这个动物的声音和姿势。在整个过程中,小雨和我们都玩得很开心。没过几天,他就能认识大部分拼音字母了。

环境对男孩的刺激作用很重要,男孩在幼儿阶段的学习离不开具体形象的实物或者图片,因为他们的抽象思考能力尚未萌发。同时,这也符合他们主要通过视觉、空间和体验进行学习的方式。因此,借助于自然环境与室内环境,对男孩进行恰当的教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次体验,就是一次成长

对男孩来说,增长见识和亲身体验是非常好的成长机会。但部分家长却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当孩子提出一些要求时,很容易立即否定,或者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判断。殊不知,可能蕴藏的一次又一次成长良机,就这样轻易错过。

我所居住的小区,为了方便社区居民的生活,物业开办了一个社区食堂。二宝小时候,我们经常带他去参观食堂,却从来没有在食堂里面吃过饭。有一天晚上,他在食堂外面玩的时候,看见自己的一个同学刚好吃完饭从食堂开开心心地走出来,突然提出第二天要去食堂吃晚饭。我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这个小小的要求,希望他能够去亲身体验一回在食堂吃饭的感觉。

第二天,我如约陪他去吃晚餐,所有的饭菜都由他自己选择,并让他自己付钱。虽然我们吃的东西跟家里做的相比,并没有太大特色,但我发现他一直吃得很开心,还不时称赞食堂的饭真好吃。

吃完饭后,按照食堂的要求,需要把餐盘和餐具放到统一的回收处。我当时正在看手机短信,根本就忘记了这回事。等我起身离开的时候,小雨立即叫住我:“爸爸,这些餐具还没收好哦!”

经他这么一提醒,我突然想起了要自己收拾餐具的。于是,我马上把餐盘端到了回收处。这一幕,正好被负责清洗餐具的阿姨看到,连忙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还对他赞不绝口。我也马上表扬了他的及时提醒。小雨听到我们的赞美后,当然也很开心。

回家的路上,我问他:“小雨,你怎么知道那些餐具需要自己收拾的?”

“因为我在吃饭的时候,看到其他人吃完以后,都是自己收的啊!”

“你真是一个好宝贝。观察很仔细,也很懂事。”再次听到我的称赞,他早已心花怒放,蹦蹦跳跳地跑回家。

回到家,我立即跟小雨妈妈分享了整个事情。她对孩子的这次经历感到很意外。没有想到,去食堂吃一顿晚餐,却让孩子懂得了很多东西,比如公共场所要遵守规则、讲究卫生,做事情要认真负责等。

从这件小事来看,我们应该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多去见识这个社会,去亲近大自然,去体验和人打交道的乐趣,去体验运动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去体验各种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事情。孩子的亲身经历,往往胜过大人的无数次说教。

对于有些东西,孩子不一定看得懂,但他们一定感受得到;对于有些事情,大人不一定感到新鲜,但孩子可能会觉得有趣;对于有些经历,大人不一定得到收获,但孩子可能会刻骨铭心。

当然,由于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养育方式不同,他们去体验和经历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我们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顺势引导和鼓励孩子多做尝试、多些体验。

有的孩子是善于冷静观察的,到一个陌生环境,他们会主动去看,去了解,去思考,而不急于融入其中,等到观察结束再择机进入。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比较理性。对于这种类型的孩子,我们需要耐心,也不用操太多的心,他们自己就会寻找尝试的机会。我们尽量做到少干涉或不干涉孩子的“冒险”举动,只需要帮助孩子尽可能排除潜在危险。

有的孩子是非常活跃的,不管到什么场合,他们会主动去融合,很快就跟周围的人打成一片。他们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玩伴,如果没有选择,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和别人交流。这样的孩子是社交的高手,一般比较开朗和乐观。对于这种类型的孩子,我们根本不用操心孩子找不到机会去体验,相反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是“适可而止”,怎样做到“见好就收”。

有的孩子却是胆小怕事的,到了一个地方,一般不会主动出击,往往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进行人际交往。这样的孩子一般性格内向,甚至不善言辞。对于这种类型的孩子,我们需要给孩子更多的赞美,甚至是帮助孩子去寻找一些“探险”的机会,主动引导和鼓励孩子多尝试新鲜玩意儿。

其实,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孩子,家长都有机会帮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收获成长。

对于第一种孩子,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交流心得,帮助他们思考得更全面、更深入;对于第二种孩子,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安静也是一种素养和能力,有时候不说话、不吵闹也能达到比说话和吵闹更好的效果;对于第三种孩子,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和主动意识,鼓励孩子主动探索这个世界,帮助孩子一起了解世界。


很多时候,孩子要的并不是一件具体的东西,而是要找一种感觉。而每一次经历、每一次体验,可能就蕴藏一次成长的机会。在男孩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过程中,我们要把这个过程看作他们学习的好时机。活的教育从来都不是一本正经,而是从点滴小事积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