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赢得一场“战争”:从二战经典战役中学到的商业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巴巴罗萨创业计划

用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的话来说,“计划并不是一定要实现的目标,而是目标未能实现时在人们心中激发出来的热情。”21870年摧毁法国的普鲁士元帅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h Von Moltke)更加言简意赅:“没有任何战斗计划能在第一次交战后还会丝毫不改。”

明确希特勒的意图后,专家们开始制订计划。但总体而言,该计划过于大胆、模糊,其目的是在冬季结束前粉碎苏联红军。曼施坦因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承认,巴巴罗萨计划“从制订到实施,在军事和战略目标方面均缺乏统一性”。3

在研究过程中,各位专家非但没有因该计划的不切实际、徒劳无益、铤而走险而坚决反对,反而最大程度地给予支持,最终自食恶果。4巴巴罗萨计划的制订基础脱离实际,可以说,它是迎合希特勒心意的产物。制订者轻视敌人、过度乐观,因此很难在辽阔的战场上迅速制敌。

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当然。有时,你也会拿到目标远大、内容详尽的财年计划,似乎不会有人对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表示出迟疑或困惑。但会后,一定会有人说实现所有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现实生活中,有人征求我们对某一方案、计划的意见时,我们通常会尽可能回避问题实质,保留批评意见,仅谈及技术问题。一般说来,大家都不会因此退出或将任务交回上级。这也就意味着,总有人会鲁莽行事,或厚着脸皮说,“为什么不试试呢?”5

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交到各位将军手上以后,他们的反应大体相同。尽管从内心来说,大家对此次行动多有怀疑,但希特勒看到的是却是他们的一致默许。没有人弃权,没有人退出,没有人愿意违背德国领导人的意愿。古德里安在其回忆录里这样写道:“会议通过了希特勒的计划,会上没有争议、没有辩论,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会议在沉默中结束,但大家心中感受到的却是前所未有的不安和忧虑。”6

乐观向上、雄心勃勃、能在困境中超常发挥是所有优秀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品质。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才能成就大业,实现看似不可实现的目标。

但“巴巴罗萨计划”从一开始就存在目标不一、缺乏风险评估等重大失误。其策划者将一切交给了上天,希望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能够自行解决而不是集体爆发。当然,这样的胜算也有,只是可能性极小。

一个目标不够明确的计划注定会失败,在进入实施阶段后,这一问题会更加突出。缺乏清晰的目标会让领导人失去战略远见,任意更改计划。

起初,希特勒的“商业”计划旨在通过“钳形攻势”攻占苏联主要城市列宁格勒、基辅和莫斯科,摧毁苏联陆军,并在东边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等待苏联共和国的垮台。但苏联幅员辽阔,因此全面入侵计划因不切实际而被搁置一边(见地图3.1)。

在德国领导人的眼中,苏联实施暴政,充其量只是一个不堪一击的巨人,因此只要能攻占其主要城市,苏联的崩溃也就指日可待了。但德国人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尽管他们当初希望如此),反而很快开始虐待苏联民众;相形之下,苏联人痛恨的社会主义当局反而令人愉快。

德军后来发现,就士兵素质和设备质量而言,苏联的军事资源远比他们想象得要好得多。

地图3.1 巴巴罗萨:入侵阶段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经过了一番研究,它目标远大,因此可以视其为经典的企业规划范例。目前看来进展顺利,它也是很多商学院推崇的对象。然而,就连最基础的管理类教科书也都会指出,目标远大的同时要注意是否可行,确保依靠现有力量能够实现。此类书籍还会提到,商业目标必须简单清晰;最重要的是,主要战略行动绝不能因困难重重或战果辉煌而轻易改变。

在此,需要重点强调两个方面:简单和清晰。战场上,一切会变得复杂,用冯·克劳塞维茨的话说,就是“战场上的一切都很简单,但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最棘手。这些棘手难题日积月累,演变成难以逃避的大灾难,它们是没有亲眼看到战争的人无法想象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