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一、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前已述及,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构成了事业单位会计两个重要分支,彼此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存在共同的会计主体
每个事业单位的会计活动都是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有机融合,如以业务活动业绩和结果为例,一方面通过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反映事业单位全部财务活动的业绩和结果,揭示事业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另一方面,为了充分体现预算的严肃性,明确预算管理部门和预算执行单位各自的责任,需要通过预算会计核算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情况,实现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具有同样的会计对象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具有同样的会计对象,也就是二者反映和监督的对象均为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其区别在于预算会计侧重于对事业单位预算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的核算,以及对预算资金流量进行监督控制;财务会计则侧重于反映事业单位全部财务资源来源和运营情况,既包括预算年度的收支信息,也包括预算年度之前和之后相关的会计信息,既关注财务资源的流量控制,也关注存量控制。
(三)财务会计包含预算会计
预算会计专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当年的预算收支及其结果,以满足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立法机关、审计部门等相关方面考核事业单位公共财产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需要。财务会计除了反映预算编制、调整与执行过程中的预算信息外,还需要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运营业绩等情况。可见,预算会计寓于财务会计之中,财务会计包括预算会计。
二、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一)会计目标不同
在会计目标方面,财务会计融合了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一方面通过财务报表向经济资源提供者、债权人和其他外部使用者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另一方面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客观评价事业单位运营业绩,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各类公共管理决策,提高公共管理绩效;而预算会计的目标相对简单,即监控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防止预算超支等。
(二)会计基础不同
我国现阶段的预算编制基础仍为收付实现制。因此,以预算资金运动为对象,对预算及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预算会计,其核算基础与预算编制基础保持一致,即采用收付实现制。
与预算会计不同,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通过权责发生制,客观反映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本质以及权责义务,为加强资产和负债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客观评价事业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等提供支持。
(三)会计对象范围不同
预算会计是以纳入预算管理的现金资源,即预算资金运动为对象,反映预算及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由于预算是以“年度”为期间进行编制、执行和调整的,因此预算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对象就是当年预算收支情况及其结果。
财务会计除了反映当期预算资金运动情况及其结果外,还应该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运行情况、现金流量以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等。可见,财务会计对象的范围要比预算会计宽泛。
(四)会计要素不同
根据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区分为现金基础(预算会计)要素和权责发生制(财务会计)要素。预算会计要素分为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类,以连续、系统地反映预算执行的过程和结果;财务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以完整地反映资产、负债状况和财务收支运行情况。
(五)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不完全相同
根据《政府会计制度》的规定,预算会计应编制预算收入支出表、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和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支出表等预算会计报表,集中提供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财务会计应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预算结余与净资产变动差异调节表、附注等财务报表。可见,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除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外,还要提供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等经济业务的信息。
三、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结合方式
由于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多重性,单一的预算会计或财务会计均难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财务状况、运行情况以及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此,需要在事业单位内部构建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体系,分别承担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相应职责,发挥两类不同会计系统各自的优势。
《政府会计制度》确立了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会计模式,以全面、清晰反映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状况,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一)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适度分离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事业单位会计的两个子系统,彼此之间的适度分离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重功能,通过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个要素进行财务会计核算,通过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要素进行预算会计核算。这样在完善预算会计功能的基础上,强化财务会计功能,更加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会计信息。
(2)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分别设置财务会计类科目和预算会计类科目。财务会计设置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类共计74个科目;预算会计设置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类共计28个科目。
(3)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既能反映预算收支等预算管理所需信息,又能反映资产、负债、运行成本等财务管理所需信息。
(4)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分别提供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的目标不同,各自内容也不同。财务会计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预算结余与净资产变动差异调节表和附注,提供关于事业单位全面和完整的财务状况、财务业绩、现金流量甚至成本等信息,从而促进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决算报告主要通过预算收入支出表、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支出表,及时提供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信息,以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
(二)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衔接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衔接主要通过“平行记账”方式,即事业单位发生纳入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也需要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各自编制会计分录,记入相关账簿中。对于其他业务,仅财务会计进行确认,编制会计分录,记入相关账簿中。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衔接如图1-3所示。
这种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既兼顾了现行部门决算报告制度的需要,又能满足部门编制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的要求,使公共资金管理中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和绩效管理相互联结、融合,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对于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夯实事业单位预算和财务管理基础,强化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具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1]事业单位发生同一笔经济业务或事项,如果需要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分别处理的,财务会计分录在前,预算会计分录在后,并在编制预算会计分录前标明“同时”两字,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