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荔田经验
月经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不一,症状复杂,治法也多,似难掌握。个人认为欲调治月经病应了解月经的生理病理,以及发病因素,才能掌握其一般治疗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说明月经的产生或竭绝,主要与“天癸至”或“天癸竭”从而导致冲、任二脉的通盛或虚衰有关。但天癸由肾产生,肾主藏精而为元气之根,必待肾气旺盛,肾精充沛,才能使天癸发挥作用,以使任通冲盛,月经按时来潮,而肾之精气又需要不断得到后天之精(即脏腑气血)的培养补充,才能保持其充沛旺盛,阴阳调和。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由此可见,月经产生的根本在肾,而它的正常与否,又实与脏腑气血的盛衰有密切关系。其中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而冲脉又隶于阳明,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血海盈满,经候如常。肝主藏血,又为女子之先天,诸经之血除营养周身外,皆藏于肝,若肝血充盈,下注血海,则血海满溢而为经。故二脏之作用尤为重要。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肝、肾、脾(胃)三脏功能旺盛,彼此交互资生,则精血充足,冲任通盛,血下达胞宫,满而后溢,经以时下。反之,三脏之中任何一脏功能失常,都会影响气血、冲任的调和,从而导致月经异常而为病。
产生月经病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不外乎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个方面。内因如情志不遂、忧思郁怒外因如风、寒、湿、热等;不内外因如饮食劳倦、房劳、多产等。故萧慎斋说:“经之所以不调者,或本于合非其时,或属于阴阳相胜,或感风冷外邪,或伤于忧思郁怒,皆足以致经候不调之故。”但这种种因素都只不过是引起月经病的外因,本质上还是由于肝、肾、脾三脏功能紊乱,气血、冲任二脉失调的结果。因此,治疗月经病,无论是采取祛邪还是扶正的方法,原则上都是为调治肝、肾、脾三脏的气机,以使气血、冲任二脉的功能调和。所以在治疗月经病时,似宜多从调治脏腑机能、调和气血入手。关于月经病的治疗,个人体会,大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经养血莫先于调气
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但血与气息息相关。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为气之府,血到气亦到,血脱气亦脱。故月经失常虽表现在血病,实则与气机紊乱有密切关系,如气寒则血寒,气热则血热,气郁则血滞,气虚则血脱,气升则血上逆,气陷则崩漏下血等。所以,汪石山说:“血乃气之配,其升降寒热虚实,一从乎气……此调经莫先于养血,养血莫先于调气也。”这说明治疗月经病应以调气为主。即使病在血分,有血热、血寒、血虚、血滞、出血等不同类型,治有清、温、补、通、固涩等不同方法,但因血与气有关,故临床仍须配合调气之法。如血寒之温经理气、血热之凉血清气、血虚之补血益气、血瘀之破瘀行气,以及血脱之补气固脱等,都说明了“调经养血莫先于调气”的重要意义。自然,强调调气并非忽略调血,如气郁血滞者,宜行气开郁,佐以活血,气虚血脱者,宜益气升阳佐以补血,气逆血乱者,宜降气顺气佐以和血等,都有气血兼顾的意义。所以,调经养血,必不可忽视调气。调经肝为先,疏肝经自调。
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冲和,与女子月经及胎孕关系尤为密切,故有“肝为女子先天”的说法。肝气平和,气机调畅,则血脉流通,血海宁静,周身之血亦随之而安。如因忧思郁怒,损伤肝气,则常可致郁,木郁不达,化而为火,则肝阳上亢,肝阴益伤,凡此均能影响气机的正常运行,导致月经的失调。故有“百病不离乎郁,诸郁皆属于肝”的说法。妇女由于生理上的特点,肝经病变较多,尤以中年妇女为著。临床凡月经失调诸病,兼见精神抑郁、胸胁满闷、乳房及少腹胀痛者,多由肝气郁结所致,治则以疏达肝气为主。以逍遥散为例,在经病治疗中,随证加减:如兼寒,见小腹冷痛,喜温喜按,经色暗黑、有块等,可加吴萸、小茴、桂枝、橘核等;肝郁化热,见有心烦急躁,肌肤潮热,口干少津等,则用丹栀逍遥散。但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舒肝解郁不可一味仗持香燥劫阴之品,否则易促成肝郁化燥,气逆化火的转化条件。故王孟英强调:“理气不可徒以香燥也,盖郁怒为情志之火,频服香燥,则营阴愈耗矣。”因此,在应用香燥辛散药物时,应适当佐以肝经血分之品,如当归、芍药、首乌、枸杞等。特别是由于肝血不足,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所致之月经涩少、闭经等疾患,也常常兼有少腹微胀、胁肋隐痛等肝郁症状,治疗则应以滋水涵木、养血柔肝为主,不可妄用香燥,徒耗真阴。此等证候可仿魏玉璜一贯煎的立意,于大队滋肝养血益肾药中,稍佐香附、柴胡、川楝等疏肝之品,以遂其条达之性,助其升发之机。正如张山雷所说:“滋养肝肾,培植真阴,亦当少加气分药,并辔而驰,始有捷效,否则滋腻适以增壅,利未见而害已随之。”
二、调经养血必先扶脾保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冲脉又隶于阳明。妇女谷气盛则血海盈满,经候如常,如脾胃失调,化源不足,即可导致月经异常而为病。治疗则滋其化源,俾血自生,病自愈。故陈良甫说:“妇人以血为主,脾胃虚弱,不能饮食,荣卫不足,月经不行,寒热腹痛,或崩带证,皆脾胃不足所生病。故妇人月水不通,或因劳役过度,或因失血,伤损肝脾,但滋化源,其经自通。”何松庵也指出:“女子月事不调,因脾胃伤损,不能生血所致。须以补养脾胃为先,脾旺则能统血,而经自行。切不可遽用攻……伤其中气则愈不调矣。”此尤以更年期妇女,肾气已衰,气血虚弱,全赖水谷滋养,健补脾胃更有重要意义。至于健补脾胃的方法,仍须依据证情的寒热虚实,而采用补、泻、温、清的治疗原则。一般说来,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但脾虚必兼湿盛,胃热常有阴伤,从而形成本虚标实的证候。故脾病用药多以温阳、益气、升清、燥湿、化湿为主。温阳用炮姜、艾叶等;益气用参、术、芪等;升清用升麻、柴胡、葛根等;燥湿、化湿用苍术、厚朴、半夏、陈皮、薏米、藿香、佩兰等。胃病用药多以和胃降逆、清热养阴为主,前者用清夏、竹茹、佛手、苏梗等,后者用沙参、麦冬、花粉、石斛等。
调治脾胃尚须注意脾与肝、脾与肾的关系,从而采取从肝治脾、从肾治脾的原则。例如,脾(胃)化生营血可以滋肝,脾虚则肝血不充,可导致肝郁。反之,肝主疏泄,有助于脾胃之升降,而肝郁可致脾壅,肝旺则横逆脾土,肝、脾之病往往互为影响。所以,肝病时即使病邪未伤脾胃,用药亦须预为照顾,不宜过用滋腻、克伐之药品,以免肝木乘脾之虚而肆虐。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见有面色淡黄,心悸气短,精神疲倦,食少便溏,腹胀,甚则肢面浮肿,舌淡苔白等脾虚症状者,即可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酌选柴胡、川芎、当归、香附等药以佐之,从肝治脾,培土疏木,以使土木相安。脾与肾在生理病理上关系也甚为密切,特别是脾胃的升降纳运功能,必得肾阳命火的温煦作用才得以不断进行,倘命火不足,火不生土,则致脾胃升降失司。反之,脾阳久虚也必致肾阳不足。因此,补肾时宜兼顾扶脾,温脾也当兼予益肾。如脾不统血之崩漏证,可用举元煎加减治疗,方用参、术、芪补气培元固中,阿胶、熟地、枸杞、女贞养血柔肝舒郁,再加杜仲、川断、菟丝、鹿角霜等温阳益肾,从肾治脾,则更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调经养血莫如滋水养火
萧慎斋说:“调经莫如养血,而养血莫如滋水养火。”肾为水火之脏,是产生月经的本源,“滋水养火”也即滋补肾阴肾阳,使阴阳调和,以达到养血调经的目的。一般说来,补肾阴应兼养肝血。因肝为肾之子,子虚能盗母气,子充能令母实。临床可用二至丸加杜仲、枸杞、桑椹、当归等滋肾养肝,且应稍加养火之味,如石楠叶、鹿角胶等,以从阳治阴,火中补水。又因肾为“封藏之本”,肾阴亏损则封藏失职,精易走泄,故又宜加用补肾固精之品,如川断、寄生、菟丝子、萸肉、五味等,以固封藏。肾阴虚损,阳失所制,则可以导致阴虚阳亢,血海不宁的病理变化,如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下血等,治宜滋补肾水,兼予介类潜藏,如二至丸加丹皮、生地、元参、五味、鳖甲、龟甲、骨皮之类,切忌苦寒降火,重竭真阴。
临床以有虚寒现象者为肾阳虚,无寒象者为肾气虚。肾气虚可见腰酸膝软、倦怠无力、发育不良、性欲淡漠等,据“精能化气”之旨,可选用鹿角胶、巴戟天、紫河车、金狗脊、菟丝子、广寄生、川续断等药。若兼见肢冷畏寒、小腹冷痛等肾气虚寒之症状,则加仙茅、仙灵脾、补骨脂、艾叶等温补肾阳之品,而于桂、附、干姜等辛热劫阴之类,则宜少用或不用,如确有下元虚冷,寒湿不化,症见面白肢厥、重衣不暖、肢面浮肿、脉象沉迟等,而必须应用时,也不可重用、久用。
温补肾阳尚要兼补脾肺。因肾阳虚,命门火衰,火不生土,则脾阳失健,脾虚则不能助肺益气,故肾阳虚者又常见脾肺气虚之证,如气短无力、纳少便溏、自汗等。因此,在温肾填精的同时,常要辅以参、芪、白术、山药之类益气健脾之药,以增强肾的机能。
四、调经应因时因地而宜
在月经周期内的不同阶段,其生理病理特点不同,因此在调治月经病时,尚须依据经前、经后、经时、平时的不同阶段、不同特点,而选用不同的方法。一般说来,要掌握经前勿补、经后勿泻、经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如经前多采用理气和血调经之法,目的在于因势利导,使血来通畅,而无滞涩之弊。若夹寒者兼予温经散寒,以助血运;血热者又兼凉血润燥,使热随血去。倘滥用滋补则有碍血运,致使经行不利,徒增腹胀、腹痛等苦。但经前勿补,亦并非绝对,如月经先期,经来如崩之属于气虚不摄者,也应调补气血,或兼予固涩,以控制出血量,并调整周期。行经期间由于血运较之平时活跃,症状也常较明显,临床宜在辨别寒热虚实的前提下,针对具体症状治疗,以缓解患者的痛苦。如经量过多者兼予止血,过少者兼予养血通经,腹部胀痛者兼予理气止痛等。经后由于血去脉虚,易为邪侵,故宜调理脾胃,滋补肝肾,以增强其修复机能,恢复气血。月经净后至下次经潮前这一阶段为平时,此段时间应本着“缓则治本”的精神,着重调节脏腑气机,特别是肝、肾、脾(胃)的功能,以使脏腑安和,气血协调,冲任调和。其中,邪盛者以祛邪治病为主,正虚者以扶正调血为主。萧慎斋说:“如先因病而后经不调,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后生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无论调经或治病,主要还是在平时进行。平时治疗自然未必尽用汤剂,多数患者都可用丸剂缓调,以免增加胃肠负担。同时还要注意,季节气候、地域环境、生活习惯、居处条件等不同,对妇女生理、病理的影响也不同,故在治疗用药中均宜加意斟酌,全面考虑。
此外,临床经、带并病的情况也属常见,如湿热熏蒸,壅滞胞宫,既能导致水精不化,湿浊下注,带下绵绵,又能损伤冲任二脉,以致经行失常。治疗时经前、经后宜治带为主,治带即所以调经;经时则以调经为主,兼予治带,调经即所以治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