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名家妇科经验集(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赵棻经验

中医学对妇女月经病的治疗,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值得我们继续发掘,加以整理提高,以便为妇女保健作出贡献。

现在对月经病辨证规律和选方用药的方法,进行探讨,以供临证时参考。

一、月经病的种类

常见的月经病,有以下八种:①月经先期(提前)。②月经后期(推迟)。③月经无定期(前后无定期)。④月经过多(量多)。⑤月经过少(量少)。⑥闭经。⑦崩漏(崩是突然大量涌出,漏是淋沥不尽)。⑧痛经。

二、月经病的鉴别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辨别寒热虚实。

1.以时间来辨别

如:先期属血热、气虚(气不摄血),后期属血虚、气滞(多伴有腹痛),不定期有的属虚,有的属实(肝实肾虚)。

2.以质量来辨别

如:量多属血热、气虚,量少属血虚、气滞(血瘀),闭经与量少相同,血块多属气滞(血凝),清稀多属虚寒,稠黏多属血虚、血热,崩漏属血热、气虚。

3.以颜色来辨别

如:鲜红多属血热,淡红多属虚寒,暗紫有的属寒,有的属热。

4.以腹痛来辨别

如:经前腹痛为气滞,多实,经中腹痛为血瘀、气滞,多实,经后腹痛多为气血两虚。但腹痛情况,又有区别,如:喜按为虚,拒按为实;喜热为寒,喜凉为热;隐隐为虚,绞痛为寒;刺痛为血瘀,胀痛为气滞。

以上是从四个方面分别辨认,但在临证时,应综合四个方面情况来鉴别,才算全面。如:

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质稠者,多为血热(还要结合舌脉及整体状况,下同)。

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清稀者,多为气虚。

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者,多为血虚。

月经后期,量少、色暗、腹痛者,多为气滞。

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淡、伴腰痛者,多属肾虚。

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多,或量少、小腹胀痛、伴胁痛者,多属肝郁。

月经过多,色淡、质稀者,为气虚。

月经过多,色鲜红、质稠者,为血热。

月经过少,色淡、质稀者,为血虚。

月经过少,色暗、夹血块者,为血瘀气滞。

闭经,从量少而逐渐经闭者,多为血虚或气滞。

闭经,属突然经闭者,多为大病后或过受寒凉所致(妊娠除外)。

崩漏,由经量多逐渐形成者,多为血热或气虚。

痛经,为气滞(不通则痛)。

三、月经病的治疗原则

1.月经属于血的范畴,血与气关系密切,所以治疗月经病,首先是调气血。

2.气血来源于脾胃,追溯到根本上,欲使气旺血足,关键在脾胃,故调气血,必须和脾胃。

3.月经病与冲任两脉有关,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而冲任隶属于肝肾,气滞血凝,多由肝郁。肾主二阴,又统八脉,治脾也要治肾,治肝也要治肾,故调气血,和脾胃,都要理肝肾。

总体来说,和脾胃,理肝肾,都是为了调气血。这三个原则,对妇科其他病,也都适用。但是在临床上,要看具体情况,并不一定三个原则同时都要用上。

四、月经病的常用方剂

先期选方:先期汤、丹栀逍遥散、归脾汤、清经汤。

后期选方:过期饮、温经汤、人参养荣汤、七制香附丸。

不定期选方:定期饮、逍遥散、固阴煎。

量多选方:固经饮、举元煎。

量少选方:养血调经饮、人参滋血汤。

痛经选方:调经止痛饮、血府逐瘀汤、调肝汤、三才大补丸。

闭经选方:通瘀煎、小营煎、参苓白术散、乌药散。

崩漏选方:清热固经汤、逐瘀止崩汤。

以上仅举出一般常用的二十五个方名,以供参考,并非以此为限。药物从略,因这些方剂在妇科学里都能查到。

五、临床辨证选方的研究

中医治病,贵在辨证,证能辨得准确,就知道用什么法,该选什么方药,所以有理、法、方、药的关系。如果只知道症状,没有详细鉴别诊断,单纯凭几个成方来治病,治好了也说不出所以然,治不好也无从下手改进,这是非常被动的。何况成方不可能都符合具体病证的需要,要加减应用,所以要强调从原则上来认识,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现试举几个病例,来研究如何选方用药。

1.血热月经先期例(月经提前来潮)

症状:体质壮实,月经量多、色红质稠,伴有面色潮红、心烦口渴(或有低烧或小便黄),脉数有力,苔薄微黄。

诊断:血热实证。

治法:清热凉血,佐以养阴。

选方:先期汤(选用成方,多用此方)。

药用: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柏、知母、黄连、黄芩、阿胶、艾叶、香附、甘草。

这个方子是四物汤合泻心汤加味组成的。我们知道,选一主方加减,要根据病情,不是随便加减几味药就完事了,所加减的药物,也要仔细斟酌,才能恰当。从脏腑辨证来严格衡量,这个先期汤,对这个病例,不是十分妥当,因为证属血热,方中凉血之药不足,泻火之药太重,苦寒太过,有伤气血之嫌。因此,完全可以打破这个框框,另组一个较为适当的方子。

现在也以四物汤为基础,试试看如何加减为妥。本证病因是血热,致使迫血先期,针对之药,应先凉血,凡是对血热不利的药,均应免去。四物汤中的当归、川芎均属辛温之品,对血热不宜,应该去掉。若论凉血之药,以黑栀子为首选,栀子配黄芩,能清热凉血,配香附能引热下行。此病是热积胞宫,再加枳壳引入胞宫。但热积胞宫是由冲任而来,其源实由肝肾。肝肾受热,其阴必伤,再用玄参、生地养肝肾之阴,以清其源,养肝肾即所以滋冲任。又取白芍入肝,祛血分之热;白芍合甘草,酸甘化阴,可平肝火;白芍又能收敛,不使出血过多。至于心肾方面,因非主要矛盾,仅取茯苓合甘草以宁心、和中。如此全面照顾,达到清热凉血,佐以养阴的目的。至于药量方面,血热为标,标急药量宜重;养阴为本,本缓药量宜轻。热去血即平,阴足热不生,病源既除,热亦不生。

现将自组方药列述如下:

黄芩,黑栀子,玄参,生地,白芍,茯苓,甘草,枳壳,制香附。

再以治疗三原则来研究其是否符合。

从调气血方面来说:有香附之调气;黄芩、黑栀、生地、白芍之调血。

从理肝肾方面来说:有玄参、生地、白芍以养肝肾。

脾无明显症状,故不须调整。

本方与套用先期汤比较,可以说更为对证。

2.肝郁化热月经先期例

症状:月经色红或紫,量忽多忽少,或夹瘀块,乳房、胸胁、少腹胀痛,烦躁易怒,脉弦数,舌质红,少苔。

诊断:肝郁化火,热扰冲任。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凉血。

选方:丹栀逍遥散(选用成方,多用此方)。

药用: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丹皮、栀子(成方中有煨姜、薄荷少许)。

丹栀逍遥散是疏肝清热的常用方,肝郁化火之证,常用此方。但成方总有其局限性,不可能对每一个具体病证都适合,故再以四物汤为基础,试拟一个对本证更适合的方子。

本证有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胀痛处均为肝经循行部位,为肝郁气滞可知,又兼有热象,因此两者均须兼顾。四物汤中,芎、归入血行气,地、芍入血凉血(熟地改为生地),则四味均可选用,但嫌清热不足,散郁也不足,应加丹皮、黑栀、柴胡、香附,以散郁凉血。根据脏腑相关理论,肝气横逆,必然影响脾胃(见肝之病,必先实脾),又须加白术、茯苓、甘草以扶脾。最后再以枳壳引入胞宫。

组成之方如下:

当归,川芎,生地,白芍,丹皮,黑栀,柴胡,香附,白术,茯苓,甘草,枳壳。

再以丹栀逍遥散对照,可以看出,自组之方多川芎、香附,疏肝行气之力较强,又多生地加重凉血作用,这样,针对性就更强了。

3.气虚量多月经先期例

症状:月经量多,色淡,质稀,纳谷不佳,倦怠无力,气短心悸,少腹有空坠感,脉虚大,舌质淡,苔薄润。

诊断:中气不足,冲任不摄。

治法:补气固摄。

选方:归脾汤(选成方多以此方为主)。

药用:黄芪、当归、党参、白术、茯神、甘草、远志、木香、酸枣仁、龙眼肉。

对本证也试拟一方,看看是否还有更适用的方剂。本例重点在于气虚,气虚血亦不足,故有倦怠、气短、心悸、舌淡之象。气血来源于脾胃,则组方应以四物汤合四君子汤为基础,加以化裁。本证属虚与寒,四物汤中的白芍,性属酸寒,川芎过于行窜,用于虚寒不宜,均应去掉。补气加黄芪,黄芪配当归、熟地,能补血养血,再加芡实、莲须,以固冲任,并入香附以防气滞,加枳壳引入胞宫,以达到补气固摄目的。

组方如下:

当归,熟地,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芡实,莲须,香附,枳壳。

再与归脾汤比较,可以看出归脾汤的作用着重心脾,故选药多取茯神、远志、枣仁、龙眼肉之类,对于本证,有补心脾有余,固冲任不足之嫌。

从以上病例来看,自组方剂比没有加减地用成方更切实用,也符合治疗原则,最大的好处是对病情有深刻了解。治好治不好,都能说出道理,这样就主动多了。

最后还要指出,为什么以上三例都取四物汤为主方,在它的基础上予以加减呢?因为血证主要是血虚与血滞,而气血又有密切关系。血之所以虚,是由肝肾之阴不足所致。气血来源于脾胃,饮食所化精微,除输送到心肺外,也输送一部分到肝,以备各脏器不时之需,故云,肝藏血。肝肾之阴,即是血之前身,况肝肾又与冲任二脉有关。地、芍入肝肾,以滋肝阴,故称血中血药。血之所以滞,为气不通行之故。归、芎辛窜走散,能入血行气,故称血中气药。气滞能通,血虚能补,血证中的主要问题都可得到解决。尤其妇女之月经病,与冲、任二脉关系更大,治肝肾即所以治冲、任。故妇科血证,四物汤应作为首选,即此之故。在四物汤歌诀中,有“血家百病此方通”之句,可见其应用之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