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初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道德教育

新时期的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灵魂,它不仅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做人的准则,更是一种支持中医药学生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的强大动力。

长期以来,中医药人才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直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开展,其内容多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简单重复,缺乏适应性、前瞻性,许多观点老化,偏重于对社会主义德育共性的阐述,而忽视了针对医学特别是中医学的特殊性内容,抽象的理论阐述较多,生动、有趣、新鲜的内容较少。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目前中医药人才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开始逐步脱离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模式,教育内容也由以前单一的政治教育深化为思想道德理念的教育。逐渐重视医学生的特殊性,把培养医学生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高尚医德等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

(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展开了深入探讨。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从主体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涵的深刻认识,采取积极措施,可提高当代中医药人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他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更好地促进其健康成长与成才。因此,中医药人才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最基本的内容要相契合。

(二)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医学技术的进步不是荒漠上开出的花,它缘于公众社会将医学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的巨大支持,本质上是公众对生命的珍爱与敬畏。因此,中医药人才必须要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唤起对一切生命体的敬畏。只有立足于对生命的敬畏,医学生才能倾其所爱与这个世界的其他生命建立起一种灵性的、人性的关系,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医生的使命,才能唤起他们对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执守,唤起他们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的向善动力。由此可见,培植医学生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敬畏感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们总说知识就是力量,而在一定情况下,道德品格更是力量,因为道德品格与价值观念的传递在教育和社会教化中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道德品格与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从古至今人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为着力解决学校德育面临的新的特殊难题,我国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新的举措。然而,实际操作中却仍然存在着诸如费时多、收效微等困难。

当前,学者们认为新的道德教育应当培养学生正视人与社会、自然,人与历史、世界的关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增设课程、增加课时;更不在于空喊道德口号,跟潮追风,搞一阵子,刮一阵风,掀一次高潮,朝令夕改;而在于如何改革内容、改进方法,使之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在于以道德情感为中介,沟通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创设环境,促进发展,用更丰富的指标评价学生,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把德育过程认识水平的提高、情感态度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把德育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切入点结合起来;更为重要之处还在于要把德育的关键点放在师德、校风与形成学校特色紧密结合上。总之,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政治思想品德课的责任,而是各科教学和实践活动都应承担的责任;不仅要重视正式课程的作用,也要重视非正式课程即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自我四位一体的道德教育局面。

(四)培养仁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医学乃仁学,这是古今中外医家、政府和社会都认同的,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医学的宗旨是治病救人、增进人类的健康。因此,医学更强调对医疗技术的热爱与对患者的热爱两者的统一,一方面用医术去解除患者的痛苦,或者减轻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因缺乏更为有效的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手段,更注重对待患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患者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患者情感的关照,即施“仁爱”于患者,舒缓患者的精神压力以达到有益于躯体疾病康复之目的。社会责任感对医务人员的行为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一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背医德要求时,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一种发自内心的要求,对符合道德要求的动机予以肯定,对不符合道德要求的加以否定。人们常说的“良心责备”、感到“内疚”,当然也包括“问心无愧”等,就是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起作用的表现,它促使医务人员改正医德行为中的缺点和错误,积极挽回不良影响,不断提高医德水平和道德修养。

针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增加医学史、医学伦理学的内容,汲取古今中外医学丰厚的“仁学”素养,特别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仁学”精神,发挥更加务实、高效的作用。我国自古便有“济世救人,仁爱为怀”的人文主义思想,“医乃仁术”“无恒德者不可为医”,这些座右铭式的劝诫在早期的《黄帝内经》、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宋代林通的《省心录》、明代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直至民国宋国宾的《医业伦理学》等论著中随处可见。应该说,人文主义思想渊源在中国已有了将近三千年的历史。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既要精心吸取和利用其与时代合拍的内容和内涵,同时也要推进传统文化精髓与时俱进。将得到创新、发展和升华的人文精神不断引入医学教育中,用充足和富有时代意义的人文精神去抚养和孕育新的医学教育模式,从而填充缺失人文的空间,改变困境,使人文学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