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石:文化艺术教育
很多医学院校都将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文化看作是医学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医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哲学、地理、天文、数学等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共同孕育了中医文化。同时,中医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丰富的内涵也为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天然的沃土。
中医文化是融合了多元素知识而形成的综合知识体,是中国古代哲学、人文科学、古代天文、气象和早期人体科学等方面知识的有机结合。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成果的过程。在中国各个历史发展时期,中医学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传统中医文化的内涵极为深奥,儒、道、释的珠联璧合,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五行的思维方法……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长河中,正是勤劳智慧的我国古代先哲以及孜孜以求的医药学家,为孕育、创造和发展中医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中医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医文化涵盖了整个中医学学科体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狭义的中医文化仅指与中医学学科相关的知识、理论、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首次明确了中医药文化的含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中医文化贯通古今,兼容并蓄。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释、道等经典论述,同时吸收了诸子百家的合理要素,借鉴了天文、数学、自然、历法等自然社会科学知识,兼有自然、人文等多重属性,植根于民族文化发展大环境的沃土之中,汲取养分,逐渐枝繁叶茂。
我国哲学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中医理论认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预防保健,以及防病治病方面,持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把人当作核心,注重以人为本。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有:“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明代学者张景岳感慨中医的博大精深,曾言:“其文意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膔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方术已哉。”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经”中,便有《乐》经。《周礼·保氏》亦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认为人才是需要懂音律等艺术的。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认为,艺术教育除了直接的审美功能外,还具有“辅德”“益智”“健体”的功能,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今社会,艺术教育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关注人本身的存在价值已重于单纯的技术之道,其终极目的则是倡导在完整的教育制度下塑造完整而健康的人。艺术及其教育可以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并能有效地调节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促进大脑协调发展。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美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美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能使医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并且有利于医学生发展感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成不断获取新观念的能力,为医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针对中医药人才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就应当形成以中国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化、艺术和美学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