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书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半结构访谈等方法,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按照图1.1所示技术路线分为六个步骤进行研究:
第一步,根据目前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背景,以及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界定本书的研究问题。
第二步,收集资料,做好文献综述。梳理外文、中文文献各计102、233篇,分别涉及高等教育发展、当责行为、组织公民行为、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以及教师工作绩效等方面,阐释了国内外有关当责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教师工作绩效各自的内涵、维度和影响因素以及三者之间关系,进而明确本研究中相关变量的概念、维度等,厘清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为本书的研究内容做好基础性工作。
第三步,基于西方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分析当责行为与工作绩效之间以及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构建理论分析框架。
第四步,研究设计和实证检验。本书主要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因此前期需要进行问卷设计、信度和效度检验,对问卷进行小范围的预调查并修订完善问卷后,再大规模进行调查,后期主要对问卷进行回收,利用Stata软件对所收集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等工作。
第五步,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和验证假设,并对相关结果进行讨论。
第六步,总结本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提出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增强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政策和建议,进而分析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本书在以上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将全书分为八章。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接下来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了当责行为、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维度和影响因素,同时对高校教师目前的绩效评价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分析并总结了目前学者们对当责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两个变量与高校教师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看法。
第三章为理论基础,以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为研究起点,在分析高校绩效管理现状和教师特点的基础上,在委托代理理论的理论框架下,分析当责行为与教师绩效以及组织认同、组织公民行为和教师绩效的影响关系,并引入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等变量,构建比较完整、内容相对全面的理论研究模型,以深化对教师绩效评价的理论认识。
第四章为实证研究设计与问卷调查,主要根据问卷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的流程,介绍了问卷设计的依据、过程和样本选择,问卷发放和回收的程序,并对有效问卷进行了样本特征描述,同时详细介绍了本书所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第五章主要研究教师当责行为对其工作绩效的影响。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当责行为的四个维度即委托人权利、任务澄清、结果反馈和个体责任感之间的逻辑结构假设;同时,结合现有研究提出当责行为对于教师教学绩效、科研绩效和社会服务绩效关系的三个假设。本章先后通过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由浅入深的研究,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逐一证明本章提出的四个假设,得出当责行为四个维度之间明确的相关关系以及当责行为对于教师工作绩效、科研绩效以及社会服务绩效的正向相关关系。同时本章引入高校类型变量,研究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当责行为与绩效的不同。
第六章主要研究教师组织认同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将组织认同、职业认同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积极主动、人际和谐、利他主义和自我发展四个维度的关系进行验证,通过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最终得出组织认同、职业认同与高校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的结论。
第七章主要研究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在控制当责行为的基础上研究组织公民行为与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科研绩效以及社会服务等三个方面的关系。通过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最终得出高校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与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的结论,并进一步引入高校类型变量,探讨985和211高校教师是否表现出更高的组织公民行为。
第八章为结论、局限与展望。首先以全局观分析总结了本书的整体研究,结合具体情况分析了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有待改进、优化的部分,最后对于未来如何改进和提高教师工作绩效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