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晚期作品的“黑夜”意象
穆旦1976年留下的最后一批诗作当中,“黑夜”仍是重要的意象,与前期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根本在于从“黑夜”中取消了“上帝”的含义,与“黑暗”的含义基本上一致,如他在《神的变形》中所写:“我们既厌恶了神,也不信任魔”,变化的原因在于对人自身力量和大地的肯定,如《面包》一诗所示,“劳动”和“丰收”显示出这种肯定,同时也表明这一时期的作品与前期的差别。
呵,生之永恒的呼吸,黑夜的火光,
江河的广阔,家檐下的温暖
被锁在钢铁或文字中的雷劈——
这一切都由劳动建立在大地上。
——《面包》
王家新对穆旦晚期诗的评价是:“诗人晚期的诗,更为率性、质朴和悲怆,不像早期那样刻意,它们更真切地触及了一个诗人对人生、岁月和命运的体验,”(18)这样的评价是准确的,穆旦晚期诗带有沉思与宁静的特质,早期诗作中的挣扎、困惑与绝望退隐消失,而转变为远距离的审视与冷静的剖析。《秋》这首诗的中诗句最能说明这种转换的含义:“如今他已是和煦的老人。/这大地的生命,缤纷的景色,/曾抒写过他的热情与狂暴,/而今只剩下凄清的虫鸣,/绿色的回忆,草黄的微笑。”当然,转变的原因是多重的,不一而足,在这里不作具体分析,其中“黑暗”主题的转变最为清晰,包含着新的认知与感受,这种转变集中在“无边的黑暗”意象的表达上,如《问》所写:黑暗没有尽头,而且黑暗受到光明的礼赞,实际上,“无边的黑暗”表达了更深的困惑与更为艰难的追问。
我冲出黑暗,走上光明的长廊
而不知长廊的尽头仍是黑暗
我曾诅咒黑暗,歌颂它的一线光
但现在,黑暗却受到光明的礼赞
心呵,你可要追求天堂?
——《问》
这种转变还表现在出现了“天堂”与“地狱”这一组并峙的新意象,“我曾经为唾弃地狱而赢得光荣,/而今挣脱天堂却要受到诅咒”是早期的“光明”与“黑暗”意象的变形,新的含义在于两者的颠倒。
总之,以“劳动”和“丰收”,“天堂”与“地狱”为关键词来辨识的“黑夜”意象已经展现出不同的历史维度与历史意识。在诺瓦利斯与荷尔德林的作品中,我们看到,“黑夜”作为诗歌中的经典主题,其重要性在于其中所包含的“历史对位法”,所谓“历史对位法”,其意义在于构造历史,是指以某种历史意识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编排为一个整体,表现为未来的当下意识,“在于借助真正的历史逻辑,从而发明过去和未来的‘神学’维度,通过这样一个维度,将历史重新编织成一个整体”(19)。体现在浪漫派对“将来之神”问题的执着追问。在穆旦这里,“黑夜”的历史意识与历史维度显然是没有“将来之神”的维度,这是现代主义对这一问题消解后的结果,如艾略特的《荒原》,“将来之神”永无可能。穆旦以“一线微光”的意象融合了浪漫派与现代派的历史意识,并形成一种新的历史构造,这种融合、转化、构造背后的历史意识与具体历史境遇的关系,则是需要讨论的重点,是对“黑夜”一词进一步研究的关键。
(张伟栋,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本文原载于《文艺争鸣》2018年第11期。)
(1)[法]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2)[英]托·斯·艾略特:《波德莱尔》,《现代教育与古典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86页。
(3)王家新:《穆旦与“去中国化”诗学问题》,《为凤凰寻找栖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4—215页。
(4)姜涛:《“大诗学”与现代性困境中的穆旦问题》,《文艺争鸣》2014年第10期。
(5)张枣:《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张枣随笔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2页。
(6)张伟栋:《修辞镜像中的历史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1—42页。
(7)卞之琳:《完成与开端:纪念闻一多八十生辰》,《文学评论》1979年第3期。
(8)张伟栋:《“鹤的诗学”——读张枣〈大地之歌〉》,《山花》2013年第7期。
(9)顾彬:《黑夜意识与女性(自我)的毁灭》,《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0)段从学:《穆旦的精神结构与现代性问题》,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
(11)本文所引用穆旦诗作,均引自于李方编《穆旦诗全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转引自易彬著《穆旦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9页。
(13)[瑞士]卡尔·巴特:《论诺瓦利斯》,《大革命与诗化小说》,林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14)张伟栋:《当代诗中的“历史对位法”问题》,《江汉学术》2015年第1期。
(15)[法]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76页。
(16)杨牧:《奇来后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57页。
(17)[德]里尔克:《杜伊诺哀歌》,刘皓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18)王家新:《穆旦:翻译作为幸存》,《翻译的辨认》,东方出版中心2017年版,第84页。
(19)张伟栋:《当代诗中的“历史对位法”问题》,《江汉学术》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