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章 拒腐养廉始于修心
——读《廉洁——从心开始》有感
简思凤
常常看到听到一些领导干部因贪腐而落马后的忏悔之词:我落到今天这步田地,根源在于当初的一念之差啊!这话,也对,也不对。对的是,所有的腐败堕落,都是从“一念之差”开始的:我经手的钱款这么多,我拿点没人知道;钱是别人诚心诚意送上门来的,他肯定不会自己再去举报;为他的事我费了不少的力,收点辛苦费理所应当;别人都收了,我不收,就成了另类,会遭到排斥;那么多人那么贪婪都没事,我拿点应该不会有事……正是这些“一念之差”,把很多前程远大的才俊送上了贪腐的不归路。不对的是,人所有的贪念,其实都是从心灵中生发出来的,人的所有行为,也都是受自己的心灵指挥的。一个人心灵廉洁,行事自然光明磊落,“一念之差”在他这里根本不会有立足之地;一个人心灵霉变,被贪欲占领,甚至污秽不堪,就会时时都有“一念之差”,最终在“一念”又“一念”的差池中,堕入腐败的深渊。因此,不应简单地把腐败堕落的原因归之于“一念之差”,掩盖了心灵沦丧的实质。得出以上结论,既源于我的观察思考,也源于我读到的一本反腐倡廉的好书——《廉洁——从心开始》。
这本书共分八个章节,从析心(将腐败消灭在萌芽阶段)、正心(让正确的理想信念占领思维主阵地)、疗心(提高自我廉心能力)、忠心(廉心的基础)、爱心(廉心的动力)、顺心(营造廉心环境)六个层面来解析修心和永葆廉洁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从心的修炼开始达到廉洁的种种方法,对于公务员尤其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公务员队伍的年轻人养成廉洁自律的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下面,结合这本书谈谈我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一、关于“析心”
《廉洁——从心开始》分析了腐败的发展过程与人的腐败意念的起源,指出:监管不严会滋生腐败,不良的风气能催生腐败,然而,一切的腐败归根到底是从心灵的堕落开始的。当监督和管理滞后时,心不廉者会趁机腐败;就算有严格的监督,心不廉者仍然会寻找机会腐败。因此,反腐败要管行、管身,更主要的是要管住自己的心。
前文我提到了这样的“一念之差”:别人都收了,我不收,就成了另类,会遭到排斥;那么多人贪婪都没事,我拿点应该不会有事。这两个念头,与风气不正和监管的缺失密切相关,但应该看到,一个人产生这样的念头,根源却在他的心“病”。吃拿卡要、贪污腐败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道而驰,违背我们的根本信仰,损害绝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这样的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做的!意识到这些,我们才能清醒地看到任何腐败意念的产生都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病态心理,都应该根除在萌芽状态。一个人只有时时刻刻管好自己的心,才不会给腐败半点乘虚而入的机会。
二、关于“正心”
《廉洁——从心开始》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能校正人的心灵轨迹,良好的道德信念能帮助人树立廉心标准。是的,一个人只要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抱负和良好的道德信念,不管他置身什么样的环境,面对怎样的诱惑,都能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看看历史上那些堪称民族脊梁的志士仁人,个个都抱着以天下为己任、为苍生谋幸福的远大抱负,个个都有高洁的节操。这样的人做官,无论官位多高权力多大,都能做到清廉似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是这样,抱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也是这样。相反,古今贪官,如严嵩、魏忠贤、和珅、成克杰、王宝森、王怀忠、胡长清、陈希同之流,若论其贪腐之罪,首先在于他们的心“歪”了。心歪了就丧失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干起贪腐的勾当来就会不择手段,最终彻底陷入腐败的泥潭。
三、关于“疗心”
《廉洁——从心开始》提出,人要经常自诊自悟,剖析自我内心世界;要经常自觉自醒,甄别意念的正与邪;要经常自警自疗,抵制来自外界的种种诱惑。
学会“疗心”,就要学会从腐败现象中看到得失,要看清腐败念头会产生的严重恶果。古时候有一个官员,别人送了他一条鱼,他坚决拒收,并对给他送鱼的人说:我目前的职位每年所得的工资,可以买好多条鱼,今天我如果因为收下你送的这条鱼而犯错误并最终丢了官职,我岂不是因小失大丢了好多条鱼?故事与“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出来混,一切终归是要还的”的说法不谋而合,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心存贪念者,必将被自己的贪念所毁。时刻牢记贪念给人带来的得不偿失的后果,方能不断完善自我,抵制种种诱惑,远离腐败的深渊。
四、关于“忠心”
《廉洁——从心开始》指出,人要真诚待人处世,诚能生忠,忠心之人能永葆廉洁之心。一个人忠诚从业,就能尽职尽责;一个人忠诚向法,就能长守廉洁。一个对党的事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的人,必定是刚正廉洁之人。
人的忠诚,最终要体现在对节操的坚守上。历史上著名的“四知”太守杨震的故事家喻户晓。杨震出差路过昌邑,因他的举荐而担任昌邑县令的“贤才”王密听说后,怀揣十金厚礼深夜跑到驿馆送给杨震。杨震坚辞不受,王密劝说:“当此夜深人静的时候,没有人会知道什么,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说:“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杨震的“四知”之说,其实就是对自己内心道德律令的自觉坚守。只有这种忠诚于自己内心节操的人,方能永远筑牢防腐拒贪的大堤。其忠诚之心,值得我们每一个公务员学习。
五、关于“爱心”
《廉洁——从心开始》把爱分为了两个方面:自爱——即爱自己的政治前途,爱自己的生命和来之不易的幸福;友爱——即爱家人、爱朋友、爱同事、爱领导,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
我觉得,这两“爱”,称之为“小爱”和“大爱”更贴切。“小爱”即爱自己、爱家人、爱亲朋。爱自己的人,爱惜自己的名声,爱惜自己的政治前途,更爱惜自己的生命,因此他会警惕自己迈出的每一步;爱家人、爱亲朋的人,就应该为他们着想,不让他们为自己提心吊胆,更不会因自己的胡作非为而让他们蒙羞,使他们受到负面影响。
“大爱”即爱国家、爱党、爱人民、爱事业。这是一个人廉洁从政的根基,是拒腐防变最持久的内驱力。像前文提到的屈原、陶渊明、范仲淹、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等人,都是有大爱的人。这样的人有心系苍生的大抱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境界,绝对不会去做那些绳营狗苟、徇私枉法的勾当。
六、关于“顺心”
《廉洁——从心开始》指出,防腐养廉,既要从修心方面下工夫,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拒腐向廉的外部环境,尤其是风尚环境和制度环境。的确,好的风尚环境和制度环境,能给廉洁从政的人以精神和物质的回馈,能把人内心的善和外在环境的要求和谐统一起来,能引导人在舒心顺意之中走上正路。
我以为,创设“顺心”的环境,需要将廉政管理常态化,建立廉政日常管理制度和目标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不给腐败留下任何空子。廉政管理要构建廉心的立体监督体系,建立廉心的立体监督体系要善用“三力”——权力、压力、动力。权力即来自上层的有效监管;压力是权力主导下建立的廉政管理制度和舆论压力;动力则是营造廉心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通过“三力”的运用,形成廉洁从政的良好氛围。
归结起来,我觉得,人的心灵,并不是一块天生的净土,只有勤于修心,才能长久地保持心灵的光明与廉洁。放眼人世间,哪一个走上贪腐不归路的人,不是毁在对修心的无视与疏忽上!世上没有天生的君子,圆满的美德源于日常精心的防范与维护。拒腐养廉,始于修心,“吾日三省吾身”,应该成为我们每日的功课。
《廉洁——从心开始》告诉我们:从心开始,培养诚心,诚生忠;培养忠心,忠生爱;培养爱心,爱生廉;有了廉心,就会有廉行、廉身,廉洁从业,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廉洁自律的心法,即必须从心开始,培养对国家、对党、对事业、对人民群众忠贞不渝的诚心、爱心和廉洁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奉行“六心”,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廉洁从政、不贪不占、严于律己、两袖清风,为建设幸福广东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始兴县马市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