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章 走向幸福的三种境界
郭郭童
“你幸福吗?”近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策划组织了这样一个街头采访活动,受访对象基本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我们很欣慰地看到电视上播出的并不都是“我很幸福啊”这样的“标准答案”,而是民众的各种需求。其中有一段,是采访一位老大爷,他拉着老伴的手在路上慢慢地走着,记者问他:“大爷,您觉得现在的生活幸福吗?”大爷笑了笑:“我有老伴儿陪着,儿女孝顺也都事业有成,我很幸福,但如果政府能把廉政工作做好,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感觉到幸福。”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一句话,让我这个刚刚进入政府大院工作的新人感触颇深。回想起前段时间阅读的一本书《幸福了吗?》(白岩松著),似乎对幸福、对追寻幸福的认知更深了一层。
书中谈到白岩松读梁漱溟先生的一本书,名叫“这个世界会好吗”,梁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一是人与物的问题,二是人与人的问题,三是人与内心的问题。其实,在我们追寻幸福的路途上,何尝不是要面临这三大问题呢?我把它理解为幸福的三种境界。
从个人来讲,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都是在为自己的幸福而争取更多的物质资源,这是人和物的问题。我们要在这段时间为自己积累更多的学历、知识、工作经验、钱、房子、车子,当我们具备了这些“物”,幸福很简单地就浮上了心头。“物”也就成了幸福的基础,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可以称之为幸福的第一种境界。
幸福的第二种境界是人与人的问题。当我们走上社会后,我们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仅仅是为人子女突然变成了为人夫妻,为人父母,为人上下级,为人友、为人敌。而处理好这复杂的人际关系恰恰又是幸福的另一个关键指标。幸福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宽松、包容的,然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要攀比,为了个人私利不惜猜忌、倾轧、阳奉阴违、尔虞我诈等,如此这般,即使有了“物”的满足也无法达到幸福的境界。
幸福的第三种境界就是人与内心。当一个人的内心充满阳光、热情向上又平静如水时就很容易有幸福感,当内心充满不安、焦虑、怀疑时,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获得幸福的。
白岩松的《幸福了吗》处处在告诉我们这些道理。
书中有“权、钱、名,我们喜欢什么”一节,白岩松写自己15年前采访时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刘金宝:“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权、钱、名、宗教都是有力量的东西,你更喜欢哪一个?”刘金宝几乎没有思考,爽快地回答:“我喜欢全部。”2002年,白岩松又一次见到刘金宝。刘金宝略有些骄傲地说:“作为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行长,我的名字印在了港币上,这可不容易……”之后没多久,刘金宝东窗事发,一夜之间,权力财富都瞬间消失,名声还在,方向已是不同。最后,他被判了无期徒刑。本节的最后,白岩松意味深长地问道:“名声、权力、财富,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而在“38岁的最佳射手,是我那一年的最高成就”一节里,白岩松充满喜气地介绍自己和足球。“那时候就想踢球,可不是为了出名挣钱,而是为了健康、性格,更为了快乐!”白岩松叙述足球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幸福与快乐。最后他写道:“真希望家长还能赶着孩子上球场,不为什么功利的目的,而是:人生,怎么可以不在球场上自由地奔跑?”
一个是拥有权力和财富的贪官,一个是淡漠功名、热爱生活的节目主持人,哪一个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不可否认,现实社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权力寻租、分配不公、诚信缺失、就业压力等,造成社会群体的焦虑。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平头百姓,无论是工作关系还是商务交流,无论是科学教育还是医疗保险,人们的隔阂越来越严重,干群关系日渐紧张,甚至一些小问题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就演变成暴力事件,而暴力事件的出现使得之前紧张的关系变得更加不可调和,这便进入了一个无限的恶性循环。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和谐社会的目标被提了出来。和谐社会,旨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力图通过政策,通过法律手段调和人与人的问题,让人们更加靠近“幸福”。而广东省率先提出的建设“幸福广东”这一宏大的目标,不得不说是一个十分具有魄力的决策。从民生入手,从解决人民群众根本需求根本诉求入手,是这一决策的着力点。民生工程的不断完善,自然环境的不断恢复,各项法规制度的不断调整,使得人民群众慢慢从过去萧条的社会经济、消极的生活态度中走了出来,重新树立了信心,去追求幸福。
经济的发展在为我们解决幸福的第一种境界,社会的调节在为我们解决幸福的第二种境界,那么第三种境界呢?就是我们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的信仰是什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我们为何而活着?我们活着又为了什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提出,让人们有了一个目标,但是要做到又谈何容易。人们不安、焦虑、烦躁、不再平静、追名逐利,种种负面情绪,都阻碍了解决人与内心这个课题的前进。《幸福了吗》中有一章,名叫“身在名利场”,讲述的便是白岩松本人对名利的看法以及他在央视这些年不知不觉陷入名利旋涡最后抽身而出的心理状态。我喜欢他的洒脱,他辞去三个栏目制片人的职务,做一个纯粹的主持人。我喜欢他的淡然,他在获得金话筒奖后,能够忘掉奖项仍把自己当成一个新人。身在名利场,仍可以保持着自我,坚持着自己最单纯的理想,这种淡薄、平静的内心世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或许就在心境升华的那一瞬间,幸福,不期而至。
关于幸福的讨论,在历史的长河里已经进行了无数个年头,但尽管经数千年的提炼与洗涤,幸福,仍然是一个无法量化无法定义的概念。幸福来自人心,它是人们的一种情感,和穿鞋一样,只有自己知道。“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想要平静与幸福,我们内心的问题终究无法回避。”(白岩松《幸福了吗》)
(作者单位:江门市江海区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