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英语翻译策略与技巧](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34355007/b_34355007.jpg)
第一章
语言与翻译
第一节
翻译概述
一、翻译的概念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中西方各自的文化历史发展中,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翻译史就没有世界文明史。我国关于译事记载的文献最早出现在周朝,《周礼》和《礼记》两书中就有关于周王朝翻译官职的记载。
《周礼·秋官》:“象胥,每翟上士一人,中士二人,下士八人,徒二十人。”“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喻说焉,以和亲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辞言传之。”
《礼记·王制》:“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上面文中所提到的“象胥”“寄”“象”“狄鞮”及“译”就是指古代的翻译官。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同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翻译的作用越发重要,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如今经过千百年来各国翻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翻译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
那么什么是翻译?这是在翻译实践之前要回答的关键问题,因为对翻译本质的不同认识会导致不同的译文,从而产生不同的读者反应。下面是部分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的定义,由此可见人们在翻译性质认识上的差异: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张培基,1986)
“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文学翻译的主要任务既然在于把原作的精神、面貌忠实地复制出来,那么,这种艺术创造性的翻译就完全是必要的。”(茅盾,1954)
众多定义中,哪种更准确、贴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翻译活动本身。
翻译的具体形式有很多,如口译、笔译、机器翻译等,从翻译的物质形态来说,它表现为各类符号系统的选择组合,具体可分为四类。
①有声语言符号,即自然语言的口头语言,其表现形式为电话通信、内外谈判和接待外宾等。
②无声语言符号,包括文字符号和图像符号,其表现形式为谈判决议、社交书信、电文、通信及各种文学作品等印刷品。
③有声非语言符号,即传播过程中所谓的有声而不分音节的“类语言”符号,其常见方式为:说话时的特殊重读、语调变化、笑声和掌声,这类符号无具体的音节可分,语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信息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得以传播的,比如笑声可能是承载着正信息,也可能承载着负信息,又如掌声可以传播欢迎、赞成、高兴等信息,也可以传递一种礼貌的否定等。
④无声非语言符号,即各种人体语言符号,表现为人的动作、表情和服饰等无声伴随语言符号,这类符号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性,比如人的某些动作,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所表达的语义信息完全不同,不仅如此,它还能强化有声语言的传播效果。如在交谈时,如果伴随适当的人体语言,会明显增强口头语言的表达效果。
这四大类符号既可以表达翻译的原码,也可以表达翻译出的译码,它们既可以单独作为原码或译码的物质载体,也可以由两种、三种、四种共同组成译码或原码的载体。
从翻译运作的程序上看实际包括了理解、转换和表达三个环节,理解是分析原码,准确地掌握原码所表达的信息;转换是运用多种方法,如口译或笔译的形式,各类符号系统的选择、组合、引申、浓缩等翻译技巧的运用等,将原码所表达的信息转换成译码中的等值信息;表达是用一种新的语言系统进行准确地表达。
翻译的形式和内容如此纷繁复杂,从中抽象出一条具有哲学高度的翻译定义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对此做出了许多努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只能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活动做概括和总结。
又如学者吕俊(1997)把翻译定义为“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将翻译纳入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将翻译学视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这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翻译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传播。整个翻译活动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社会信息的传播,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接受者之间的一系列互动关系。与普通传播过程不同的是,翻译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译者所选择的符号不再是原来的符号系统,而是产生了文化换码,但其原理却是与普通传播相同的,从而更明确了翻译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充分注意了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影响作用的其他诸多因素,如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目的、传播的不同对象等,可以更广泛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对其他学科的研究起到影响和指导的作用。
鉴于翻译的复杂性,我们只能简单地把翻译的定义概括为: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又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它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活动,要想完成这一活动,译者既要掌握关于翻译的理论知识,也要熟悉翻译的实践操作,其中包括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标准、翻译的过程和翻译的方法等。下面我们从以上几个方面逐一展开讨论。
二、翻译标准
翻译是语际交流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英汉翻译就是把英语文章的信息,即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用汉语忠实地表达出来,使汉语读者能得到和英语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是衡量译文质量优劣的尺度,即翻译的标准。判断一篇译文到底译得好还是坏,我们得用具体的翻译标准来把关。
翻译标准的提法很多,可以说是百家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19世纪末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影响极大。“信、达、雅”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意义;二是译文的文字必须通达,不能拗口,否则,译了等于没译;三是译文要雅,否则很少有人会看。严复的“三字经”至今被奉为翻译界的圭臬。罗新璋评论严复的“信、达、雅”时说:“西方的一切翻译流派几乎都可以归纳到严复的翻译标准中去……一百年的中外研究探索仍没有跳出老先生的掌心,先生之道可谓大矣。”其后,鲁迅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方面,一当然是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都是翻译界掷地有声的见解。同样,西方对翻译标准的探索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其中近代英国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于1790年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第一,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第二,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第三,译文应和原文同样流畅。而西方当代的翻译活动和理论研究更是有了空前的发展。奈达、卡特福德、纽马克、威尔斯等成为闻名世界的翻译理论家。其中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曾在20世纪80年代统领中国翻译研究局面。
对于翻译初学者,我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提出了“忠实”和“通顺”的标准。纵观古今中外的翻译标准,无不强调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又强调译文必须要通顺。所以“忠实”和“通顺”是衡量一篇译文必不可少的基本标准,也是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忠实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何谓忠实?“忠实”是指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原作的内容和保持原作的风格。译者不得任意歪曲、增删、遗漏、篡改或阉割原文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等。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1)忠实首先就是忠实原文的内容,也就是忠实原文的意义。原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作品中所描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人物景物、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感情等。英语和汉语在意义和形式上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当两者都一致时,译者比较容易做到兼顾内容和形式,从而做到“忠实”,例如:
A lot of countries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of unemployment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译文: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失业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This war is becoming the most important story of this generation.
译文:这场战争行将成为这一代人的最重大的事件。
Modesty helps one go forward,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译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当两种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不一致时,译文应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而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若是一味地拘泥于形式,往往会犯下“死译”“硬译”等毛病,特别是遇到不熟悉的习语或固定短语句式,更应注意。以下的例句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This opportunity is once in a blue moon.
译文:这次机会千载难逢。
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译文:约翰为人可靠,他既诚实又正直。
Now you are talking.
译文:你到底说了合我意的话了。
[注释] 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意思是You are saying something agreeable at last.
He had words with her.
译文:他和她吵架了。
[注释] have a word with sb.与某人谈话,而have words with sb.与某人吵架。此句不能译成他和她谈过话了。
We shall not want for food.
译文:我们不会缺乏食品。
[注释] want(vt.),想要,想得到;want for缺乏。此句不能译成我们不想要什么食品。
(2)忠实还要忠实于原文的风格。所谓保持风格,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①保持原作的民族风格。也就是说翻译时要注意原文中所体现的民族风格。
②保持原作的时代风格。就是要考虑原文的时代,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去译不同时代的文章,不是盲目地只用现代风格去处理所有的文章。就目前翻译任务而言,绝大部分都是现代语言,我们要用现代语言去译。但是万一遇上其他时代的语言那就应该“另当别论”“入乡随俗”了。
(3)忠实还要忠实于原作的语体风格。大家知道,不同体裁的文章,它的表现风格是不同的。作为译者,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语体风格来译,使之与原作语体风格保持一致。比如译专业性文件,要用它的行话术语,译诗歌得用诗歌语言,译其他某种体裁的文章,要在其文体总特点限定内进行具体的翻译等。例如:
It's time for lunch. Which restaurant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Up to you.
译文:到吃午饭的时间了,想去哪家餐馆呢?你说了算。
The World Expo is a great event for different governments to present and exchange social,economic,cultural and scientific achievements,and it also helps to enhance new technology and concepts. It is both a test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power and a booster to the country's economy.
译文:世博会是各国政府展示和交流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成果的盛会,它有助于加强对新技术、新概念的推广。它既检验国家经济实力,也加速国家经济的发展。
上面一句是口语体,翻译时也要使用口语。
下面一句是公文体,所以选用正式的语言来翻译。
(二)通顺
译文不仅要忠实,而且要通顺,所谓“通顺”,指的是译文必须通俗易懂,符合该民族的现代语言习惯,不应有逐词死译、生搬硬套、文理不通的现象。这就要求译者充分理解原文,不要望文生义,还要求译者对语言有着较高的驾驭能力,尽量避免“翻译腔”、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下面以例子进行细说。
(1)This book is the beginning of his fame.
译文一:这本书是他名声的开始。
译文二:这本书是他的成名之作。
分析:译文一是典型的“翻译腔”,完全拘泥于英语的语法结构,译文二才是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译文。
(2)To appease their thirsts,its readers drank deeper than before until they were seized with a kind of delirium.
译文一:为了解渴,读者比以前越饮越深,直到陷入了昏迷状态。
译文二: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渴望,越读越想读,直到进入了如痴如醉的状态。
分析:译文二虽然没有按照原文的形式和表面意思翻译,但抓住了原文的精神实质,既准确又流畅。相反,译文一照搬字面意义,反而让人不能明白作者要说什么。
(3)Lincoln was a good speaker and student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译文一:林肯是一个杰出的演说家,又是一个政治哲学系的学生。(误译)
译文二:林肯擅长演说,又刻苦学习政治哲学。(正译)
(4)It will strengthen you to know that your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is so widely respected and appreciated.
译文一:这会使你坚定地认识到你的杰出成就是如此广泛地受到尊敬和赞赏。(误译)
译文二:当你知道你的杰出成就是如此地受到尊敬和赞赏时,你就会力量倍增。(正译)
(5)The alloys are quite late arrivals for engineers to use.
译文一:该合金是供工程师们使用的很晚到达的东西。(误译)
译文二:该合金是工程师们使用的新型工程材料。(正译)
(6)Historically,city life has always been among the elements which form a civilization.
译文一:从历史上看,城市生活一直是构成文明的方面之列。(误译)
译文二:从历史上看,城市生活始终是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正译)
(7)Supporters of the“nature”theory insist that we are born with a certain capacity for learning that is biologically determined.
译文一:“天性”论的支持者坚持,我们出生时带有某种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从生物学上讲已是被确定了的。(误译)
译文二:支持“天性”论的人坚持说,我们生来就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正译)
(8)The target is wrong,for in attacking the tests,critics divert attention from the fault that lies with ill informed or incompetent users.
译文一:这个目标是错误的,因为批评家们转移了视线,把错误归于信息不通或技术不佳的使用者。(误译)
译文二:把标准化考试作为抨击目标是错误的,因为在抨击这类测试时,批评者不考虑其弊病来自使用者对测试不甚了解或使用不当。(正译)
(9)For example,they don't compensate for gross social inequality,and thus do not tell 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 have been had he grown up under more favourable circumstances.
译文一:例如,它们不能弥补整个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因此也不能说明如在更合适的情况下,生活条件不利的年轻人怎样才能成长。(误译)
译文二:例如,测试并不弥补明显的社会不公;因此,它们不能说明一个物质条件差的年轻人,如果在较好的环境下成长的话,会有多大才干。(正译)
(10)It was an old woman,tall and shapely still,though withered though withered by time,on whom his eyes fell when he stopped and turned.
译文一:当他站住并转身时,目光落在了一个老年妇女的身上,她身材高,而且模样好,虽然时光使得她变得干枯了。(误译)
译文二:他站住了,转过身来,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年迈的妇女。她身材修长,虽受岁月的折磨而显憔悴,但风韵犹存。(正译)
忠实与通顺的关系:忠实是通顺的基础,通顺是忠实的保证。不忠实于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的通顺,则译文就失去自身的价值,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不为译文了。但是,不通顺的译文,使读者感到别扭,也必然影响对原文的准确表达,因而也就谈不上忠实了。可见,忠实与通顺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关系反映了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所以,我们说,忠实是译文质量的基础,而通顺则是译文质量的保证。
三、翻译的过程
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一种静态的产品,它是指从最初的原文到最后译文的产出全过程。因此上面所提的翻译标准不仅是最终评价一篇译文的标尺,译者更应该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加以贯彻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译文的质量。翻译的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理解、转换、表达和校核,也就是说译者应先理解原文,然后在相应的翻译单位,如词、词组或分句上进行语义,甚至审美层次的转换并表达出来,最后经过冷却反复斟酌后得出最终译文。当然这样划分是为了分析的便宜,并不等于说以上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或顺承关系,比如前三个阶段有时可能重叠并行进行。下面来看一下第一个阶段:
(一)理解
很明显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和前提,不理解或误解都会产生错误的译文。而正确的理解则要求译者既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又要了解源语的历史文化,例如:
(1)A shy,retiring man known to his own Columbia University students as a dull lecturer,he had the brilliance of mind that made him the teacher of his time,respected by presidents and philosophers.
译文一:这个害羞的退休老师,在他教过的哥伦比亚大学学生的眼里,是个乏味的老师,然而他聪慧过人,这使他成为当时最杰出的教师,深受各大学校长和哲学家的尊敬。
译文二:他性情羞涩、沉默寡言。在哥伦比亚大学学生的眼里,他是个乏味的老师,然而他聪慧过人,这使他成为当时最杰出的教师,深受各大学校长和哲学家的尊敬。
分析:翻译要根据上下文来进行,如果忽略语境,孤立地理解retiring的含义,就会造成误译,retiring修饰人时不再表示“退休的”,而是指“性情孤独、沉默寡言的”。
(2)The story is a yawn.
译文一:这故事是一个呵欠。
译文二:这故事乏味得很。
分析:译文一过于强调词的完全对等,造成了死译;译文二摆脱原文形式的束缚,译出字面下的深层含义,忠实顺畅地翻译出了原句。
(3)Why men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Because thanks to these schools our early mechanics,especially in the New England and Middle Atlantic states,were generally literate and at home in arithmetic and in some aspects of geometry and trigonometry.
译文一:因为由于这些学校,我们早先的技工,尤其是在新英格兰和大西洋沿海中部州的技工,一般都懂文学,在家里又搞算术和一些几何、三角等。
译文二:正是有了这些学校,我们早先的技工,尤其是在新英格兰和大西洋沿海中部几个州的技工,一般都会读写,懂得算术和一些几何、三角知识。
分析:译文一按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虽然形式上对等,但内容却失之千里,没能正确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4)Don't you see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译文一:你没看到墙上写的字吗?
译文二:你没看到迫近的灾难吗?
分析:writing(handwriting)on the wall,典出《圣经》。巴比伦末代皇帝之子Belchazzer设宴时,宫墙上突然出现字迹,希伯来语言学家预言这是灾难之兆,当晚巴比伦城即为波斯王攻陷。当然,若墙上写着post no bills(禁止张贴),则可以是译文一的意思。
(5)He is the seventh son of a seventh son.
译文一:他是第七个儿子的第七个儿子。
译文二:他是贵族的后代。
分析:数字“七”在希伯来人中被认为是神圣的,因此,“第七个儿子”的“第七个儿子”被看作极为显要的后代,译文一只是按字面意思传达,造成了文化意义的缺失。
(二)转换、表达
理解的重要性对译者来说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但是正确地理解原文只是翻译过程的开始,这并不能确保最终译文的成功。因为理想的译文还要求译者能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并凭借良好的文字功底把译文流畅地转换表达出来,而翻译文学作品更需要译者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以传达出原文的美。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在转换、表达中采用的两大主要翻译方法。
1. 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转达原文意思的时候使译文的表达形式和句法结构尽量同原文一致。能完全对等就完全对等,不能对等也大致对等。英汉语言中有许多对应的词语,如:
to keep the room clean and tidy
保持屋子干净、整洁
to enrich cultural life
丰富文化生活
to add fuel to the fire
火上浇油
a night owl
夜猫子
句子翻译中,如果能在译入语中找到结构语义相似的句子,当然要采用直译法,如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再看下面这个句子的翻译。
Among so many well-dressed and cultured people,the country girl fel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译文:同这么多穿着体面而又有教养的人在一起,这位乡下姑娘颇有如鱼离水之感。
分析:以上译文保留了原文生动的比喻,且能传达出原文的意思。
2. 意译
所谓意译,也叫自由翻译,是指通过对原文深层意蕴的理解和消化,将原文的表层结构打破和重组,而后转化为译文自然流畅的表层结构。但是,意译并不代表译者可以随意地添加删减或者是改写原作中的内容。“化境”的倡导者钱钟书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但‘化’也有个限度,只能化成原文内容所有而形式所无的译文,不能化成原文内容所无的东西。”译者无论有多大自由,他的目标依然是源语取向,让两个文本在内容上得到完美的统一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也是翻译的理想境界,例如:
(1)A:You alone here?
B:I'm saving myself for you.
译文:A:你一个人?
B:我在等你呀。
分析: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译入语的文字和原文就可能会有一定的距离。译者必须透过表层文字的迷雾,看清弄透原文的含义,且用译入语准确地描绘出来。
(2)She had such a kindly,smiling,tender,gentle,generous heart of her own.
译文:她心地厚道,性格温柔可人,器量又大,为人又乐观。
分析:英语可用多个形容词修饰同一名词,而译文打破原文的结构,按照汉语习惯,将有关词语分别译出,做到忠实通顺。
(3)“It's an order from President Bush.”“I don't care if it is from bush,tree or grass.”
译文:“这是布什总统的命令。”“管它什么布什、布头,还是布片呢,与我无关。”
分析:如果原文第二部分的“bush,tree,or grass”按字面直译成“灌木丛、树,还是草”,那么不但会使原文双关(bush:布什;灌木丛)的修辞效果得不到传达,而且还会破坏原文前后之间的连贯,从而导致解码困难。
3. 翻译实践
翻译实践中,译者在翻译一个复杂句、一个段落或是整篇文章的时候,用直译法还是意译法,应该取决于实际需要。许多情况下,译者应该合理地把直译与意译结合起来,也就是直译、意译融合法。例:
(1)I guessed vaguely from my mother's signs and from the hurrying to and fro in the house that something unusual was to happen.
译文:从家人来回匆忙地走动及母亲的手势,我隐约猜到将有什么不寻常的事发生。
分析:译文在尽量保留原文形式的同时,词序上做了相应的调整,比较符合汉语的习惯。
(2)He is dark and slim,and he's got fair hair and blue eyes.
译文:他长得黑黝黝的,身材偏瘦而匀称;而且头发颜色浅浅的,眼睛碧蓝。
分析:译文对原文的修饰语进行了适当的补充,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3)This is literally a life or death matter. The lives of thousands of innocent people must be protected.
译文:这确实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成千上万的无辜生命必须得到保护。
分析:把a life or death matter译成“生死攸关的问题”,意思明确,一目了然,汉语较少使用被动语态,译文能较好地处理这个问题,可算既忠实又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