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观察(总第1辑·2012年秋季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美日关系的“漂流期”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这对整个20世纪而言,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大国关系、外交政策新一轮的变化与调整。就亚太国际关系而言,如何重组这一地区的大国关系、处理热点问题,成为当时各国领导人所面临的新课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自“二战”结束以来就结成的美日同盟将何去何从。在这一期间,美日关系经历了一段不确定的“漂流期”,给两国关系带来了重大冲击与考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日之间经济摩擦不断、战略互信下降,美国出现了“敲打”日本的现象,而日本的离心力也日益增强。美日公众舆论之间互相的好感度明显下降,一度降至“二战”后最低点,而反感度则不断攀升。

从图1可以看出,日本对美国的好感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高达60%以上,而此后就一路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则低至30%以下,甚至一度接近20%。而对美国的反感度则从1984年的不到10%,攀升到1995年的30%以上。换言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持反感的人第一次超过了持好感的人。到1996年美日同盟新的指导方针出台之后,两国之间的互相好感度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日本对美国的好感度大幅度上升,反感度明显下降,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美国公众对日本的认知变化也基本上是沿着这个路径发展。美日关系的“漂流”现象在当时给两国的政治领导人和外交战略研究人员提出了具有重大挑战性的课题。

图1 有关美日之间相互认知的舆论调查

资料来源:读卖—盖洛普(Yomiuri-Gallop)民意调查数据。

本文将围绕美国亚太政策的这次关键性战略转型来研究美国战略转型中所出现的战略行动体,即美国如何提出和实施《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从而实现其外交安全方面的一次“华丽转身”。从中可以看到,战略行动体所发挥的关键性的决策与执行作用。首先让我们就亚太地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做一简单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