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观察(总第1辑·2012年秋季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二战”后日美关系的发展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

“二战”结束以后,美军占领日本长达7年之久,在此期间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和《美日安保条约》,建立了美日军事同盟。以麦克阿瑟将军为首的美国占领当局有两大基本目标:一是非军事化,二是民主化。在其他方面,如教育、贸易与劳工等问题上,美国也有很多关注。这些在1947年通过的日本新宪法上都有很清楚的表述。随着美苏关系的紧张和朝鲜战争的爆发,日本顺理成章地成为以美日同盟为指针的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基石。20世纪50年代,日本曾多次爆发反对《美日安保条约》的运动和游行,但两国政府还是携手在1960年对此予以修订和再次批准。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1972年美国把冲绳“归还”日本;第二件是同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事先未知会日本的情况下突然访华,即被日本称为“越顶外交”的“尼克松冲击”。这两件大事对美日之间的互信造成了重大影响。

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问题是美日之间的经济贸易摩擦。这就是在本文开始时就提到的“敲打”日本的起因。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使美日关系到了一个不得不选择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这也是在下文中将要讨论的日本和美国各自在其内部辩论的大历史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他重大的国际因素还包括中国1989年的北京风波及之后出现的西方阵营对中国的经济制裁。中国忙于应付自己的国内事务,无暇他顾。美国的注意力在很长时间内集中在苏联解体后的北约东扩,后来老布什时期又转向中东地区,集中力量打海湾战争。日本则从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了所谓的“不景气的十年”的怪圈。在这一期间,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相对平静。美国外交和军事战略的重点还是集中在欧洲和中东,以至于让人感到在克林顿的第一任总统任内,美国对亚太地区出现了相对意义上的疏忽。

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继续崛起,并逐渐成为国际上令人瞩目的力量。与中国崛起相关的另一个事件是台湾海峡的导弹危机。由于当时岛内李登辉政权的运作而使岛内的去中国化和“台独”倾向日趋明显,由此引发了中国大陆向台湾周边地区发射导弹、美军派遣两艘航空母舰抵达台湾海峡以保持该地区稳定的局势。这两艘航空母舰都是从日本出发的,一艘是从冲绳基地,另一艘是从横须贺基地。这一事件的进展更加证明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桥头堡的作用。

当时亚太地区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是朝核问题。朝鲜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研发导弹,到1994年引发了美朝之间在核武器问题上的争执。朝鲜不顾各方的反对开发核反应堆(包括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试射导弹)。这一举动在日本引起一片哗然,也给日本政界鹰派力量提供了加强国防建设的有力借口。沿着这一路线考虑,日本应该更加坚定地走加强自身军事安全力量的道路。与此同时,日本需要“借船出海”,也就是借美日同盟这一现有的机制而达到其加强军事力量的目的,防止由朝鲜核武器发展而引发的朝鲜半岛不稳定对日本带来的威胁。朝核问题的发展牵动了各方的神经,中国也由被动到主动,开始积极参与,进而在之后逐步主导针对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这就使中美日俄四大国都不同程度上参与了亚太地区的热点问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