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文艺思想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在经济政策层面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理念,在文艺政策层面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奠定了文艺领域思想解放的政策基础。在文艺创作方面,伤痕文艺、反思文艺、改革文艺、寻根文艺等思潮走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融入并推动思想解放。在理论方面,人道主义、异化、主体性、形象思维等问题的讨论及“美学热”等思潮,推动了文艺领域的思想解放,文艺自身的发展规律开始得到高度重视。包括朦胧诗在内的各类文艺体裁的现代主义思潮,开启了文艺现代化的主题,但也存在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二元对立起来、将文艺现代化简单等同于现代主义的不足。
一 “二为”方针与新时期文艺思潮的思想解放意义
1979年5月3日中共中央发布通知,批转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请示,正式撤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0月邓小平发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为文艺界拨乱反正奠定基础;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提出“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在此基础上,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 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双为”方针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成为基本文艺政策,具有重大转型意义,对此后文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文论界对此有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时期的文艺创作在引领思想解放运动方面走在了前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文件,其后出版的《天安门诗抄》开启了文艺领域思想解放的先声。此后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文艺思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启动,文艺界积极参与、推动改革,形成了“改革文学”等思潮。这些文艺思潮对推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等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偏颇。20世纪80年代中期,理论界出现所谓“文化热”,与此相应,创作界出现所谓“文化寻根”思潮,力图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等有所挖掘。总体来说,寻根文艺思潮反思性和批判性很强,起初主要是批判性反思传统文化阻碍现代化的一面,但随着探索的深入,传统文化的复杂性、丰富性也被逐步感知和认识到,对于此后探索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等有一定启示。与以上创作思潮相应,批评和理论界也及时总结和概括,推动了相关文艺思潮的发展。
二 思想解放运动中人道主义与文艺主体性问题的讨论
文艺界积极参与了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就人道主义、异化等问题发表看法,有关文艺主体性及相关美学问题的讨论等,也成为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日报》1979年5月7日刊登的周扬《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指出:“本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延安整风运动是第二次,目前正在进行的思想解放运动是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构成了此期文艺思想发展的重要理论背景,在此背景下,理论界开始关于“人道主义”“异化”等问题的讨论,1978年到1983年《人民日报》《哲学研究》《文学评论》等报纸和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相关文章,并出版论文集《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关于人的学说的哲学探讨》《为人道主义辩护》等。胡乔木1984年1月3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的讲话《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就相关讨论作了总结,强调要宣传“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不能简单地用“异化”概念直接分析社会主义的消极现象。
与此相关,文艺界主要从“人性论”“主体性”等角度展开相关讨论。“主体性”问题首先由哲学界、美学界提出,李泽厚发表了相关系列文章;文学界,刘再复提出“文学主体性”问题,陈涌等提出商榷,由此引发广泛学术论争。与此相关,文艺界出现所谓重视主体性乃至心理性的“向内转” “文学是人学”等说法,也引起相关学术争鸣。
有关主体性问题的讨论,突出了文艺活动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推动文艺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重视个体性而忽视社会性、重视抽象人性而轻视具体社会性的片面极端倾向,在创作驱动力的讨论上,存在重视心理、情感因素而轻视社会因素对创作的影响的片面倾向。在相关问题的学术争鸣中,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思想获得新发展。
三 “美学热”、形象思维讨论的理论意义
在文艺创作方法上,“形象思维”是此期文艺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人民日报》1977年12月31日登载了毛泽东《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有“诗要用形象思维”语;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辑出版了《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等;文艺界就形象思维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持续的讨论,后来《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形象思维论丛》等收录了相关文献。这些讨论对于矫正文艺创作一度存在的概念化、公式化倾向等偏颇有一定积极作用。
与创作方法更新相应的是文艺观念更新,20世纪50—60年代学术界曾有过美学大讨论,70—80年代再次出现了“美学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对文艺自身审美特性的重视。此期的“美学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思想的发展,文艺自身的特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逐步得到重视。但是,也存在片面强调文艺审美性而轻视文艺社会性、政治性的倾向。
四 朦胧诗等现代主义思潮的得失
此期的一股重要文艺“新潮”是所谓“现代主义”思潮。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评中国诗歌的现代倾向》这三篇文章被称为“三个崛起”,它们从正面全盘肯定了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朦胧诗”创作思潮的价值,引发相关争鸣,其后还出现了所谓“后朦胧诗之争”。争鸣涉及如何认识新诗与传统诗、五四新诗传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诗歌传统、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诗歌创作方法与风格等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现代主义思潮对其他艺术体裁也有广泛影响:(1)小说界主要以“先锋小说”为标榜;(2)戏剧方面主要标榜“探索戏剧(话剧等)”“先锋戏剧(话剧)”等;(3)美术也是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弄潮儿,出现了所谓“85新潮美术”,此外还有“实验美术”“先锋绘画”等表述;(4)音乐界主要标榜所谓“新潮音乐”,此外还有“先锋音乐”“实验音乐”“现代(派)音乐”等表述;(5)电影方面,主要用“第五代导演”的“探索电影”等来表述该领域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思潮。
一方面,现代主义思潮对于丰富文艺创作方法和思维方式等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把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二元对立起来,过分抬高现代主义的价值而贬低现实主义的片面、极端倾向,并且还存在过分“西化”等错误倾向。另一方面,“现代主义”思潮又激活了关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回应时代挑战中获得新拓展;钱中文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张德祥的《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等著作以及大量论文,是这方面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