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七十年来的古代小说史撰著

以改革开放为界,七十年来的古代小说史撰著可以明显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特定的社会、政治原因,小说史撰著基本陷于停滞,仅有的两部小说通史均为集体著述:北京大学中文系师生与北京第一机床厂工人合作编写的《中国小说史》(1973)、南开大学中文系师生与天津碱厂工人合作编写的《中国小说史简编》(1979)。这两部小说通史的突出特点是“政治挂帅”,以文学的人民性、阶级性和现实性作为衡量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标准。当然,这不仅仅是古代小说研究的问题,也是整个古代文学研究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小说史研究回归学术本位,小说史著述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出现了多种通史著述,如谈凤梁的《中国古代小说简史》(1988)、杨子坚的《新编中国古代小说史》(1990)、齐裕焜的《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1990)、徐君慧的《中国小说史》(1991)、李悔吾的《中国小说史漫稿》(1992)、张稔穰主编的《中国分体文学史·小说卷》(1995)、王恒展的《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1996)、李剑国和陈洪主编的《中国小说通史》(2007)等。总体而言,这些通史著作都可以说是对鲁迅的开创之作《中国小说史略》(1923)的补充和深化。齐裕焜的《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以类型为中心,重视小说发展演变的内在脉络,以及不同类型小说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借鉴与融合。王恒展的《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重新梳理“小说”概念内涵,强调叙事和虚构性,还引入“雅”“俗”范畴,探讨小说史的特质。李剑国、陈洪的《中国小说通史》分先唐、唐宋元、明代、清代四卷,早期的文言小说部分侧重文献考据与脉络追索,明清白话小说部分侧重文本阐释,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大的小说通史著作,反映了最新的学术成果。

第二,出现了众多的断代史著述。如王枝忠的《汉魏六朝小说史》(1988)、侯忠义的《隋唐五代小说史》(1988)、萧相恺的《宋元小说史》(1988)、张兵的《宋辽金元小说史》(2001)、齐裕焜的《明代小说史》(1988)、张俊的《清代小说史》(1988)、欧阳健的《晚清小说史》(1988)。这些断代史的共同特点是体例严谨、资料详备、论述周详,在资料辑录和文本阐释两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断代史著述中,影响最大的或许是陈大康的《明代小说史》(2000),该书突破了传统小说史研究以作家、作品为主的藩篱,而是把与小说创作有关的诸种因素视作一个多元互动的有机整体,构建了一个“明清小说在作者、书坊主、评论者、读者以及统治阶级的文化政策这五者共同作用下发展”的研究模型,出版传播研究、接受研究开始进入小说史研究视野。

第三,出现了活跃的题材史、文体史著述。题材史方面,有欧阳健的《中国神怪小说通史》(1997)、王海林的《中国武侠小说史略》(1988)、向楷的《世情小说史》(1998)、林辰的《神怪小说史》(1998)、曹亦冰的《侠义公案小说史》(1998)、欧阳健的《历史小说史》(2003)、苗怀明的《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2005)、苏建新的《中国才子佳人小说演变史》(2006)等。文体史方面,有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1980)、程毅中的《宋元话本》(1980)、吴志达的《唐人传奇》(1981)、李剑国的《唐前志怪小说史》(1984)、李宗为的《唐人传奇》(1985)、欧阳代发的《话本小说史》(1997)、苗壮的《笔记小说史》(1998)、薛洪勣的《传奇小说史》(1998)、陈美林等的《章回小说史》(1998)、萧欣桥等的《话本小说史》(2003)、刘勇强的《话本小说叙论》(2015)等。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具有学术上的典范意义,在史料的钩稽与考证方面最见功力,澄清了话本小说发展演变史上的不少问题。李剑国的《唐前志怪小说史》(1984年初版,2005年修订)按题材内容把志怪小说分为地理博物体、杂史杂传体和杂记体三种类型,注重文献的考订辨析,资料丰富,源流清晰,是文言小说研究的重要成果。董乃斌的《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1994)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独立是在唐传奇中实现的,唐传奇的叙事方式具备并充分显示了小说文体的基本规范,唐以后的小说戏曲作品都可以看到唐传奇叙事方式的深远影响。相较于以唐传奇为中心的董著,石昌渝的《中国小说源流论》(1994年初版,2014年修订)则是对小说文体发生演变过程的系统分析和总结,该书立足于文体学和叙事学,正本清源,在辨析“小说”概念的基础上,对诸多文体的性质及其与小说的关系,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独创性论断。

回顾七十年的古代小说史著述,既有鸟瞰式的通史,又有深入细化的断代史、类别史。小说史著述,是小说研究成果的阶段性体现。随着学术研究的推进,随着时代的变化,“重写文学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小说史撰著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