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编
绪论 七十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体系建构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五四”运动爆发一百周年。我们在总结共和国七十年中国文学研究辉煌业绩时,不仅仅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基础上再简单地往前推三十年,而是要探究其更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把七十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甚至还要上溯一百年,才能完整准确地勾画出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走过的历史进程,才能全面深刻地阐释出中国文学研究七十年学术体系建设的时代意义。
众所周知,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既包括“文学创作的革命”,也包括“文学研究的革命”。前者是我们所熟知的提倡白话和新文学,后者不但涉及对过往文学传统的接受、批判与阐释,更关乎对文学的目的、功能乃至评价标准的思考。更进一步说,对旧文学的解释,关系到如何认识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即“从何处来”;对新文学的思考,则关系到如何建构新的中国文化范式,即“往何处去”。作为一场思想文化革命,新文化运动之所以选择文学作为主要阵地,并提出一系列文学议题引发社会讨论,正是因为文学研究具有这样的时代意义。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艺创作和相关理论建设的重要作用。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继承发扬了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中所阐述的‘党的文学’的原则”[1],为文学和文艺制定了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将文艺与革命的需要相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撰写文学史,对文学作品展开阐释与批判,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构建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在近现代中国史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围绕文学展开的研究、批判、反思,我们总能从中听到时代最前沿的思想潮声。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统一部署,文学研究所正组织力量,围绕着当前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前沿发展,对中国文学研究学科进行全面调研和深度调整。本书即以各学科综合研究为基础,结合新时代中国文学研究发展现状,试图从宏观上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体系建设工作略作回顾,提出若干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