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歌行(其一) 〔東漢〕曹操
【引言】
處於漢末、三國的紛亂局面,招攬人才為己效勞無疑是致勝之道之一。常說曹操求才若渴,他不但寫了《短歌行》兩首「求賢歌」,還發佈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告諭文字,宣告其「唯才是舉」的想法,可見他在招攬賢才一事上不遺餘力。
《短歌行》寫於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當時曹操率領八十三萬大軍南下,準備於赤壁迎戰孫、劉聯軍。《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鎖戰船北軍用武」,描寫了當夜曹操賦詩的情況:「時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氣晴明,平風靜浪……操坐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數百人,皆錦衣繡襖,荷戈執戟。」羅貫中形容當夜宴會的情景相當盛大,文武百官依次列坐,飲酒談笑。時至曹操已醉,「乃取槊(sok3〔四角切〕
shuò;古代一種兵器)立於船頭之上,以酒奠於江中,滿飲三爵」,繼而橫槊賦詩,唱出這一首《短歌行》。
讀這首詩的時候,我們可以八句為一段,將全詩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寫詩人懼怕時光飛逝、未能及時建功立業的愁緒。其實,這又何嘗不是有才之士所同樣懼怕的?曹操一下子就能抓住賢才的心理,起筆已是不凡。第二部分化用《詩經》詩句,原詩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本寫一女子思念情人,指自己未能看見對方,對方就應主動給自己帶來音訊啊!曹操略去了後面兩句,這豈不更含蓄地表達出對賢才的渴慕之意嗎?
短歌行(其一)(1)
〔東漢〕曹操
對酒當歌(2),人生幾何?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7)。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12)。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13)?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14)。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19)?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20)。
【作者簡介】
曹操(公元一五五至二二零年),字孟德,沛國譙(ciu4〔潮〕
qiáo;今安徽省西北亳(
bok3〔博〕
bó)州市)人。東漢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東漢末年,曹操加入鎮壓黃巾軍的行列,後起兵討伐董卓,奉迎漢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先後攻滅袁術、袁紹等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成為北方的實際統治者。他在主政期間採取抑制豪強、實行「屯田」等一系列有利於恢復生產的措施,促進了經濟發展。他亦施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全面招攬人才,為魏國的建立奠定基礎。曹操死後,他的長子曹丕廢漢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後世稱之為魏武帝。
曹操在文學上也頗有建樹,他的詩歌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寫實傳統,並創新了寫作內容,或抒寫個人政治抱負,或反映社會動亂現實,語言質樸,感情深沉,風格慷慨悲涼,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三曹」之首。著有《魏武帝集》。
【注釋】
(1) 《短歌行》:樂府舊題名,屬於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曲調已亡佚。曹操現存《短歌行》兩首,這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除了《短歌行》,還有《長歌行》。所謂「短歌」、「長歌」,是指歌詞音節長短而言;而「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
(2) 對酒當歌:一邊喝酒,一邊唱歌。當:對。
(3) 朝露:清晨的露水,太陽出來後就馬上消失,比喻人生短暫。
(4) 去日:過去的日子。苦:恨。
(5) 慨當以慷(hong1〔康〕
kāng):指歌聲慷慨激昂。「慨當以慷」是「慷慨」的間隔用法,「當以」二字只用來調節音韻,無實際意義。一說「當以」解作「應當用」,指應當用激昂慷慨的方式唱歌。
(6) 憂思:憂愁之思。難忘:這裏指憂思太多。
(7) 唯:只。杜康:相傳古代最早造酒的人,這裏代指美酒。
(8) 青青子衿(kam1〔襟〕
jīn),悠悠我心:出自《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詩句,表達情人之間的誠摯思念,這裏用來表達對人才的渴望。青:青色。衿:同「襟」,衣領。「青衿」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特徵,後來指代讀書人。
(9) 悠悠:長久的樣子,這裏形容思慮深長。
(10) 但:只。君:你,這裏指曹操所渴望的人才。故:原因。
(11) 沉吟:低聲吟詠。
(12) 「呦呦(jau1〔憂〕
yōu)鹿鳴」四句:出自《詩經•小雅•鹿鳴》,本為迎賓宴客之歌,此處用來表示對賢才的渴望。呦呦:鹿鳴的聲音。苹:艾蒿(
hou1〔哈高切〕
hāo)。嘉賓:貴客。鼓:彈奏。瑟(
sat1〔室〕
sè):一種弦樂器。笙:一種管樂器。
(13) 掇(zyut3〔啜〕
duō):摘取。這兩句是借明月來說明賢才難得。
(14) 中:心中,內心。不可斷絕:表示詩人對賢才難求的憂思難以斷絕。
(15) 陌、阡:田間小路,東西向為陌,南北向為阡。此句形容客人遠道而來。
(16) 枉用相存:屈就來訪的意思。枉:屈駕,屈就。此為對賢才遠道而來的敬辭。用:以。相:互相。存:問候,看望。
(17) 契(kit3〔揭〕
qiè):投合。闊:疏遠,離散。契闊在這裏是指久別重逢。談讌:談心宴飲。讌:同「宴」。
(18) 舊恩:舊日的情誼。
(19) 「月明星稀」四句:比喻賢才像烏鵲一樣到處奔走,無所依託。三:表示多,非確數。匝(zaap3〔正甲切〕
zā):周,圈。
(20) 「山不厭高」兩句:出自《管子•形解》的「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表示自己對於人才都會無任歡迎。厭:滿足。
(21) 周公:姓姬(gei1〔基〕
jī),名旦,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吐哺(
bou6〔部〕
bǔ):把口中正咀嚼的食物吐出來。《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禮賢下士,一頓飯期間,多次停食,以接待來訪賓客。詩人在此處用周公的典故是說自己虛心對待賢才。
(22) 歸心:民心歸附。
【解讀】
詩人從眼前的歡宴寫起,抒發時光易逝、可惜功業未就的苦悶,反覆吟詠求賢若渴的急切心情,表達建功立業的強烈意志,也展現胸懷天下的恢弘氣度。
詩歌為四言體,四句一節,八句一段,結構整飭,層次分明。詩人一開始以酒發端,感歎時光易逝、人生苦短,帶出詩人早建功業的迫切心情。「慨當以慷」四句寫出詩人感情激蕩、內心不平,表達詩人對時世艱難、良才難求的情況難以釋懷,只好借酒消解憂愁。「青青子衿」兩句活用《詩經》的內容,巧妙表達了詩人對賢才的思慕之情。「但為君故」兩句直接以對話的口吻向心目中的賢才訴說自己的渴望,感情真摯動人。「呦呦鹿鳴」四句同樣出自《詩經》,詩人在此假設自己如果能夠迎得賢才,就會出現有如詩句中所描繪的鼓瑟吹笙、歡宴迎賓的場面。「明明如月」四句寫求賢的憂思像天上的明月一般,縈繞在心頭,難以斷絕。「越陌度阡」四句希望遠方的賢才友人能夠不辭勞苦,遠道而來幫助自己,一起宴飲談心,暢敍舊情。至於「月明星稀」四句,詩人用烏鵲作比喻,號召當前無所依託的賢才投奔自己。最後四句則歸結全文,表明自己像周公一樣,禮賢下士,廣招天下賢才,至此詩人一統江山的大志也躍然而出。
詩人運用大量筆墨來表達自己的求賢之思,更綜合運用了引用、比興等多種表現手法,極盡委婉曲折。人才難得的愁思被詩人反覆沉吟,甚至需要用酒來消解,但詩人的情感卻不流於消極,而是在深沉動人中含着積極進取,最終情感迸發,一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展示出自己博大廣闊的胸懷和一統江山的決心。
【文化知識】
建安文學
建安是東漢末漢獻帝的年號。建安時期,曹操父子都愛好文學,在他們身邊也吸引了眾多文士,逐漸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jyu5〔雨〕
yǔ)、應瑒(
jing1 joeng4〔英洋〕
yīng yāng)、劉楨)為代表的文人集團。他們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內容上大多反映社會動亂的現實和民生疾苦,同時也表現出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理想與壯志;思想上逐漸擺脫了「獨尊儒術」的束縛,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常常表現出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這種文學的迅速發展,從建安年間一直延續到魏明帝時期,後人將這一時期的文學稱為「建安文學」。建安文學內容充實、感情充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表現出慷慨悲涼的風格,後人將這種文學藝術特色稱為「建安風骨」。
【練習】
(參考答案見第196頁)
❶ 試指出詩人在詩歌第二部分「青青子衿」至「鼓瑟吹笙」一段,化用《詩經》詩句的含義。
❷ 詩歌第三部分「明明如月」至「心念舊恩」一段,在全詩結構上起了甚麼作用?
❸ 詩歌第四部分中寫烏鵲的四句運用了甚麼手法?詩人有何用意?
❹ 你認為曹操心目中的「唯才是用」,和今天的平等政策,概念上有何異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