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中生必读古诗文(上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歸園田居(其一) 〔東晉〕陶淵明

【引言】

現代都市人生活繁忙緊張,有時若能放下凡塵俗務,到綠野處處的鄉郊舒展身心,誠為一件賞心樂事。讀陶淵明的詩,會不覺被一股純樸古拙的氣氛所牽引,與詩人離開世俗煩囂,一起走進充滿田園氣息的村莊,遙看悠遠的炊煙、細聽簷下的雞啼、呼吸田野間泥土的氣息……放眼自然造化,心靈返璞歸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境躍然紙上。

陶淵明對田園生活如此陶醉,當從其個人經歷說起。倘若理想和現實不能兩全,你會怎樣作出抉擇?陶淵明在少年時代本有大濟蒼生的壯志,可惜面對腐敗的東晉政權,加上在重視家世出身的社會環境下,詩人有志不能伸,濟世的抱負無從施展,更兼面對為官須委身違心的困局,他最終選擇了順應本性,辭官歸故里。這首詩體現了陶淵明對官場和歸隱兩種極端生活的觀感,表達出他對官場俗務的厭惡,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詩人終能順心而行,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讀本詩時,不妨細味陶詩平淡自然的風格,欣賞詩中所描繪的田園風光、自然面貌,從而感受其恬淡閒適的心境,體會寧靜安謐(mat6mì)的詩意。清人沈德潛在《古詩源》中這樣評價陶淵明:「清遠閒放,是其本色,而其中自有一段淵深朴(通「樸」)茂,不可幾及處。」意指陶詩表面雖顯淺易明,但其高妙之處,卻為後人所不能及,值得品味。

歸園田居(其一)(1)
〔東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2),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3),一去三十年(4)

羈鳥戀舊林(5),池魚思故淵(6)

開荒南野際(7),守拙歸園田(8)

方宅十餘畝(9),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10)

曖曖遠人村(11),依依墟里煙(12)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13)

戶庭無塵雜(14),虛室有餘閒(15)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16)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公元三六五至四二七年),又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東晉至南朝劉宋時期潯(cam4xún)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陶淵明出身於沒落的貴族世家,曾幾度入仕,均不久即歸。這些經歷讓他逐漸認清當時官場的污濁與黑暗,最終在任彭澤(今九江市東北)令時,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從此辭官歸隱,過着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他的詩歌風格多樣,有慷慨豪邁的詠懷詩、有感慨深長的哲理詩,也有清新自然的田園詩,其中以田園詩最為後人稱道。他的田園詩巧妙地將情、景、理三者結合起來,描寫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抒發棄官歸隱之志。他的詩歌風格清新自然,描寫細膩,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開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重要流派—田園詩派。他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亦深受後世文人的推崇。著有《陶淵明集》。

【注釋】

(1) 《歸園田居》:陶淵明辭去彭澤令歸隱後的第二年(晉安帝義熙二年;公元四零六年)所作的組詩。此詩為五首中第一首,寫出詩人辭官的原因及回歸田園後的愉快心情,熱情地歌頌了農村的純樸恬靜生活和秀美的田園風光,也批判了官場的黑暗。這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

(2) 適:投合。俗:世俗。韻:品性,氣質。此句指詩人從小就沒有投合世俗的本性。

(3) 塵網:這裏比喻像羅網一樣污濁而拘束的官場。

(4) 三十年:有後人考辨應為「十三年」。因為詩人從二十九歲出仕至四十一歲辭官,共歷十三年。

(5) 羈(gei1jī)鳥:借指籠中之鳥。羈:拘束,囚禁。

(6) 池魚:池中之魚。故淵:指池中之魚以前所生活的水潭。

(7) 際:間。

(8) 守拙:守正不阿(o1ē;迎合),指保持自身純樸的本質。

(9) 方宅:住宅的方圓大小。方:方圓,周圍。畝:傳統土地面積單位,一畝折合約六百六十七平方米。

(10) 蔭:作動詞用,指遮蓋。簷(jim4yán):屋頂邊緣突出的部分。羅:羅列,排列。

(11) 曖(oi2ài)曖:昏暗不明。

(12) 依依:輕柔飄搖、若有若無。墟里:村落。煙:炊煙。

(13) 顛:此處通「巔」,頂部。

(14) 戶庭:門庭。塵雜:世俗的雜事。

(15) 虛室:陳設簡陋、環境寧靜的房子。餘閒:很多閒暇。這兩句是描寫家無俗世的事務煩擾、心有閒適的家居生活。

(16) 樊(faan4fán)籠:關鳥獸的籠子,比喻官場。復:再次。

【解讀】

本詩寫於陶淵明辭官歸隱後不久,從內容上可以看出此詩所反映的,正是詩人這一時期的心路歷程和生活境況。「少無適俗韻」至「守拙歸園田」為第一部分,描寫了詩人對歸隱前生活的回憶、對塵俗雜事的紛擾表示厭倦,最終決定歸守園田。詩人先從自己少年時的愛好說起,表明自己熱愛山水的本性。繼而回憶自從踏入仕途,即受到塵俗雜事的紛擾,就像落入網中,被束縛多年。接下來詩人用「羈鳥」和「池魚」自比,表達自己要求擺脫束縛的強烈願望,最終決定守拙回歸,開始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其後從「方宅十餘畝」到「虛室有餘閒」為第二部分,詩人詳細描繪了田園生活的各種細節,呈現出一幅細膩而不繁雜、寧靜而又充滿活力的田園生活圖,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對這種生活的欣喜和滿足。其中「方宅」二句是對詩人住所的宏觀描繪。接下來「榆柳」二句,則詳細描繪了居所前後的各種樹木,呈現出綠樹成蔭、欣欣向榮的畫面。「曖曖」兩句是對村居生活的遠觀,巧妙的疊詞運用,形象地描摹出村落若隱若現、如世外桃源般的情景。後兩句筆鋒一轉,打破了沉靜:深巷狗吠,悠遠而不震耳;樹頂雞鳴,嘹亮而不嘈雜,既給平靜的鄉村增添活力,也襯托出田園生活的自然及和諧。「戶庭」二句總述這種田園生活可以隔絕塵世俗事的煩擾,讓自己有更多餘暇。最後一部分只有兩句:「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直接表達出詩人厭棄官場種種的束縛,以及對回歸田園的喜悅,字裏行間洋溢着對目前生活的滿足與適意。

詩人詳述了地有幾畝、屋有幾間、榆柳如何、桃李如何、遠觀村落如何、狗吠雞鳴如何,林林總總,似乎瑣碎不堪,其實是真實體現了詩人棄官還鄉後,欣然自足的心情,讓這些極平常的景象也呈現出與別不同的趣味。詩歌語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主要運用了白描的藝術手法,勾勒出世外桃源般的田園生活場景,表達出詩人逃脫樊籠、歸於自然的喜悅之情,以及潔身自好、躬耕守拙的高尚情操。

【文化知識】

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一般被理解為魏晉時期士人獨特的人格精神和生活方式。當時長期戰亂、社會動盪,生離死別,無日無之,魏晉士人意識到生命的短暫和可貴,因而重視對自我的欣賞和表現。《老子》和《莊子》等宣揚人生無常、企求解脫的學說由此觸動人心,士人熱衷於清談玄學,或放誕逍遙、或服藥養生、或縱情飲酒、或寄情山水,體現出各具個性、甚至是誇張的行為風格。三國時期的「竹林七賢」(嵇(kai1jī)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jung4róng)、阮咸)和東晉的陶淵明都是代表人物。

魏晉風度作為當時士人意識形態的一種人格表現,成為當時的審美理想,對我國哲學和文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魏晉名士沉湎酒鄉、放誕佯狂、空談竟日、不務世事、服藥求仙等行為,卻又為後人所詬病。

【練習】

(參考答案見第197頁)

 詩人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及感官描繪田園風光?試舉出詩中句子加以說明。

 詩人花了不少篇幅描繪田園景致,如此鋪排有何作用?

 詩人在詩題及詩句中均用了「歸園田」一語,作者用此「歸」字有何深意?

 詩人如何安排本篇的結構佈局?試加以說明。

淵明醉歸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