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万维网的酷耕耘
当蒂姆·伯纳斯·李最先提出自己的超文本系统时,他一点也不知道,他的系统将会改变世界。
在他最初的版本中,蒂姆描述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能最终实现万尼瓦尔·布什曾提出的一个架构。万尼瓦尔·布什曾长期担任MIT的校长,他也是二战期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战时科学顾问。1945年7月,布什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著名文章《诚如我思》,文中描述了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微影卡观察器能把人类所有知识浓缩到一个指尖大小。他还设想了一些超链接的机械实现方式,读者可以点击一块突出显示的信息来调用另一个文件。在后来的40多年里,许多研究人员都试图实现布什的想法,其中最著名的是特德·纳尔逊,他创造了词条超文本;还有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他发明了计算机鼠标,从而让我们能够在网页文档中用鼠标点击链接。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有一个完整的致力于研究超文本的计算机科学分支——一种链接各种不同信息的科学。在该研究领域的年度盛会上,蒂姆陈述了他的想法。后来,我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年轻博士后研究人员,成为该领域研究群体的一分子,也因此参加了1991年在圣安东尼奥举办的ACM超文本会议,其间蒂姆描述了他的系统。不管怎样,我们都忽略了一点。我们过多地沉迷于高雅的想法和概念,而对学术象牙塔外的最终用户不够关心,没有花费精力让我们的超文本系统能为大众日常所用。蒂姆,这位在瑞士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的英国IT顾问,教会了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如果蒂姆·伯纳斯·李曾经算是一位原型创造者的话,他并没有关心自己的地位和声望,而只是关注于他的想法。他成功了,而数百名在该领域拥有最负盛名大学的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都失败了。
我清晰记得蒂姆在会议上传递讲义的情形。他没有提交自己提出的新系统——他称之为“万维网”的正式会议论文,但他准备了一摞传单,并向每一位交谈的人手里都塞了一份。在传单中,他和同样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一位同事罗伯特·卡里奥一起描述了他们的系统。他们还提供了一个Web(超文本信息系统)服务器和浏览器的原型版本,该原型版本可以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服务器上免费下载。蒂姆在圣安东尼奥组织了一次午餐会议,获得了很多兴奋不已的与会者群体的支持,这些群体组建了一个团队,进一步发展他的梦想。虽然许多研究者提出了科学的概念,但是蒂姆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即使他花钱不多,但他为了这个梦想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吸引了那些具有同样想法的人们,从而使得梦想成真。
参加上述午餐会议的人之一,丹·康诺利,是刚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计算机科学专业结业的毕业生;另一位参会人员魏培元,是一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开发了首个流行Web浏览器——Viola浏览器。蒂姆、罗伯特、培元、丹,以及其他几个人组成了第一个真正的协同创新网络。对于将Web由梦想转化成为一个真正的产品而言,这个协同创新网络绝对至关重要。
蒂姆和罗伯特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开发出了Web的第一个原型,但它仍不够完善,只能在Unix的Next工作站上运行,这些工作站在大学里比较普遍,但在学术界以外的地方几乎见不到。他们需要在协同创新网络同伴们的帮助下进一步开发和尽快发布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新版本,以期在流行的计算机平台上运行。对蒂姆而言,激情超越一切,他选择了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这样他就可以进一步开发Web。
蒂姆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了麻省理工学院,正好就在我所在的研究团队工作。起初,他没有正式的办公室,只是在走廊的一张小桌子边工作。不过,这一点也没有分散他推进系统开发的注意力。他不断和协同创新网络成员沟通,讨论Web扩展方案,并试图招募新的协同创新网络成员。当时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主任迈克尔·德图索斯,就是早期Web的坚定支持者,并在一年多后和蒂姆一起建立了万维网联盟(W3C)。
1994年,第一届万维网会议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举行。一年前我回到了瑞士,开始在瑞士最大的银行瑞银(UBS)工作,任软件开发部经理。当我得知这次会议召开时,我就试着注册。但有人告诉我,这次会议的入场券被大量超额认购,已全部售罄了。可见,此时协同学习网络(CLN)出现了,它为培育更多的协同创新网络成员提供了充满活力和快速增长的土壤,开发出满足不同需求的Web服务器和浏览器。随后一年的万维网会议在德国达姆施塔特举办,这次我吸取了教训,提前老早完成了会议注册。这种热情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参会人员大多来自学术界,但也吸引了一些企业参加,他们对此表现出了兴趣。一些大的厂商,如苹果公司和太阳微系统公司,以及几十个小厂商,展示了他们基于Web的首版产品。现在,Web开始接近其引爆的临界点。
当时我还在瑞银工作,我向老板们提议建立第一个企业内部网——我们称之为“银行万维网”——当然是基于Web技术。但老板们坚持使用购自数据库厂商Oracle(甲骨文公司)的“更强大的商业支持”产品——Oracle卡。我和瑞银的一些高级员工一起,建立了一个基于Oracle卡的“银行网站”,同时,我聘请了两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暑期实习生,以极少的预算建立了该“银行网站”的一个Web版本。直到我的老板参加了一年一度的Gartner Group(高德纳咨询公司)会议,听到分析家们高度赞扬万维网时,他才让我将“官方”银行万维网转到一个开源Web服务器上运行。这时,协同兴趣网络(CIN)接手了,经济利益开始驱动Web的进一步发展。
在前一年,一位来自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NCSA)的学生马克·安德森,发布了第一个易用的网页浏览器版本,称为Mosaic(马赛克),它使浏览器内显示图片成为可能。我们在Web版的瑞银集团银行万维网里用了Mosaic。安德森离开NCSA后,与一些企业家和前斯坦福大学教授吉姆·克拉克一起,建立了网景通讯公司。我们银行也立即切换到了商业支持的网景浏览器。1995年,我作为一名瑞银经理,曾到过网景通讯公司的帕洛阿尔托新办事处,我发现它是一个繁忙而飞速发展的公司,他们都忙得没时间将我们瑞银使用的Netscape许可票据发给我,Web现在确实已经达到了临界点。在把创新转化为一个巨大的潮流方面,协同兴趣网络确实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