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伤寒论》:《伤寒论》释义与方证比较及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绪论

一、《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是东汉时期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他生于约公元150年,卒于约公元219年,是东汉末年河南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据史书记载,张仲景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幼年时拜他的叔父,当地的一位名医张伯祖学习医学。他遵照其叔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教诲,研读《素问》《难经》《阴阳大论》等医学著作,也经常随他的叔父治疗病人,观摩临床治疗,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突飞猛进,他很快便成为一方名医。

西晋时期的著名学者、医学家和史学家皇甫谧在其著作《针灸甲乙经》的序中记载了一则关于张仲景的故事:“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王仲宣那时才二十来岁,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他不以为意,没有相信张仲景的预言,也没有服用张仲景的药物。“仲宣嫌其言忤,受汤而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过了二十年,王仲宣果然如张仲景所预言的那样,先掉光眉毛,半年之后命丧黄泉,“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皇甫谧感叹道:“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由于皇甫谧生活的时期只比张仲景晚几十年,其记载的内容虽似趣闻野史,但可信度仍然很高,说明当时人们对仲景的医术非常佩服。

根据唐代医学家甘伯宗在其著作《名医录》(又称《名医传》)中的一段记载“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来看,似乎张仲景还曾经在当时的政府里做过官。公元1632年,有人在南阳城的东面挖出一通石碑,上面写着“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北宋的林亿、高保衡、孙奇等人在校定《伤寒论》的时候,亦说张仲景“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至于张仲景是否曾经当过太守,惜无更多直接的资料加以佐证。《汉书》中没有关于张仲景的传,《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为华佗立传,也未提及张仲景。

尽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原书已经佚失,但其内容经晋代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和撰次,更名为《伤寒论》,受到历代医家的竭力推崇。晋代医家皇甫谧说:“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指事施用。”虽然《脉经》和《针灸甲乙经》的作者都十分褒扬张仲景,但尚未称他为“医圣”。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和炼丹学家陶弘景提出:“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药方不传。”孙思邈将传抄中的《伤寒论》全文摘录于《千金翼方》之中,并在篇首曰:“伤寒热病,自古有之,明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其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后人未能钻仰。”金代的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明确提出:“仲景者,亚圣也。虽仲景之书未备圣人之教,亦几于圣人。”明确尊张仲景为“医圣”的是明代伤寒学家方有执,他在《伤寒论条辨》中说:“夫扁鹊、仓公,神医也,神尚矣。人以为无以加于仲景,而称仲景曰圣。”从此,“医圣”逐渐成为明清及近现代人们对张仲景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