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武术天下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武科考试的四个等级

武科各级考试同文试相同,也分四个等级进行:先在县、府考武童生、武秀才,再到省城乡试考武举人,最后上京参加皇帝主考的会试及殿试。

每年农历二三月,各州县的考生(年龄从十七八岁到四十来岁的都有),骑着骏马身背弓箭、腰佩刀剑,雄赳赳气昂昂从四乡八土进县城考武童生。各州县较场坝里,考试分三场,一、二场称为“外场”;三场试策论武经,称“内场”。

较场内设有三个木桩箭靶,第一场考骑射:考生们骑上马去跑马射箭,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两箭中靶为合格(否则不准参加第二场)。

图3-1 清代典籍中武举考试“骑射图”

第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就是平地射箭,九发三中为合格。

技勇,主要是测力气,一共三项。头项是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弓为准)。

第二项舞大刀(刀分120斤、100斤、80斤三号,要高举并表演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

第三项是拿石墩子,石墩专为考试而备,为长方形,两边有可用手指头抠的凹窝;头号300斤,二号250斤,三号200斤。还要求考生玩些花样:将石墩提至胸腹,再将石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称为“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

20世纪60年代我听王师爷说:那时考场中常发生“瘟猪子”考生石墩落地,把脚背砸成“烂蹄花”之事……

凡应试者,弓、刀、石三项,必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成绩;三号成绩超过两项者为不合格,取消三场考试资格。

图3-2 清末武科考试拿石墩子

可见那时膂力很重要,这就是武林界常说的“一重降十会,力大胜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