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处方审核案例详解丛书:感染性疾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感染性疾病总论

引起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体主要有细菌、真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及寄生虫等。根据疾病的传播性,可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根据感染的病原体不同,分为: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艾滋病等;立克次体病,如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如沙眼衣原体结膜炎、支原体肺炎、泌尿生殖道炎症;细菌感染性疾病,如白喉、百日咳、伤寒与副伤寒、炭疽病、结核病以及条件致病菌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等;真菌病,如念珠菌病、隐球菌病、马尔尼菲蓝状菌病、诺卡菌病、肺孢子菌病等;螺旋体病,如梅毒、莱姆病、回归热等;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病、疟疾、华支睾吸虫病、蛔虫病、蛲虫病等。也可以根据感染的系统器官分类,如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关节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一、病原体感染的特点

(一)细菌性疾病

在正常人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存在各种微生物,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它们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或由于各种原因引起防御免疫功能降低时(如衰老,糖尿病,肝硬化,肿瘤,血液病,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激素及抗菌药物应用等),原来正常的寄居菌或致病力很低的细菌可能侵入人体其他部位引起感染,这一类细菌也称为条件致病菌。目前引起临床感染的细菌主要为条件致病菌。

1.常见的致病菌

(1)革兰氏阳性球菌:常见的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肠球菌等,主要存在于自然环境、人体和动物的皮肤与黏膜部位,可引起多种局部化脓性或全身感染,如皮肤感染、疖肿、脓肿、丹毒、蜂窝织炎、伤口感染、咽炎、喉炎、脑膜炎、心内膜炎、泌尿系感染、食物中毒、脓毒血症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

(2)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如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卡他莫拉菌等,可引起脑膜炎、社区呼吸道感染、心内膜炎、关节炎、中耳炎和鼻窦炎等。

(3)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寡养单胞菌属、伯克菌属、产碱杆菌属、黄杆菌属、军团菌属等,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可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手术切口感染、尿路感染、脑膜炎、心内膜炎、烧伤创面感染、脑脓肿、外耳道炎等。

(4)发酵型革兰氏阴性杆菌:如肠杆菌目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等)、弧菌科细菌(霍乱弧菌、El Tor弧菌、副溶血弧菌)、气单胞菌属、流感嗜血杆菌等,可引起血流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伤口感染、局部脓肿和新生儿脑膜炎;志贺菌可引起中毒性菌痢,伤寒沙门菌可引起致死性伤寒,鼠疫耶尔森菌可引起鼠疫,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

(5)厌氧菌:脆弱类杆菌、梭形杆菌、消化链球菌、费氏球菌等。

(6)形成芽孢的细菌:炭疽杆菌、蜡样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肉毒杆菌、难辨梭菌等。

(7)不形成芽孢的细菌:有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红斑丹毒丝菌等。

(8)此外,重要的致病菌还有白喉杆菌、结核分枝杆菌、麻风杆菌、放线菌等。

2.细菌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细菌性疾病早期多表现为原发炎症,其特点是局部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原发炎症在不同的系统表现各异。例如在呼吸系统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气促等;在泌尿系统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原发炎症的晚期或感染严重者可出现严重炎症反应,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周身不适、肌肉及关节痛等,部分可发展为脓毒症或者严重脓毒症,临床上以寒战、高热、皮疹、关节痛及肝脾肿大为特征,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有其他高危因素者,如老年人、儿童、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进展为脓毒症休克,表现为烦躁、四肢厥冷及发绀、脉细速、呼吸加快、血压下降等。

细菌性疾病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发热:多数细菌性疾病都会发热,如脑膜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热时间长短、高低不一。

(2)严重炎症反应:病原菌的各种代谢产物,如细菌毒素,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如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和骨疼痛。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谵妄、脑膜刺激征、中毒性脑病、呼吸衰竭及休克等表现,有时还可引起肝肾器官损害、功能改变。

(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在病原菌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下,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可出现充血、增生等反应,临床上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4)皮疹:少数患者会出现发热伴皮疹、脓疱、疱疹、出血疹、斑丘疹等。

(二)侵袭性真菌病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是指各种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感染性疾病。根据病原菌的致病力,真菌可分为致病性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致病性真菌本身具有致病性,包括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巴西副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暗色真菌、足分枝菌和孢子丝菌等,此类真菌所致感染多呈地区流行。条件致病性真菌有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曲霉属、毛霉属、镰刀菌属等,此类真菌致病性低,通常不感染正常人,但正常人大量接触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染,当前我国以念珠菌、曲霉和隐球菌的感染常见。由于条件致病性真菌,如念珠菌属等可寄居于人的体表、肠道、口腔、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因此必须区分真菌感染和真菌定植状态,仅前者需进行抗真菌治疗。

侵袭性真菌感染起病隐匿且临床症状不典型,与细菌感染引起的症状的差异不明显,但是其治疗周期长,治疗困难,特别是真菌性血流感染死亡率高。随着临床广谱抗菌药物、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的大量应用,侵袭性真菌病逐年增多,越来越受到重视,新的治疗药物也在不断上市。

(三)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

病毒是一类结构简单的非细胞型微生物。70%人类感染性疾病中由病毒引起。引起人类感染的病毒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肝炎病毒:

导致肝脏组织病变的病毒。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HDV)、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和庚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G virus,HGV)。

(2)疱疹病毒:

是一类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的DNA病毒,导致人类疾病的疱疹病毒称为人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如Ⅰ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virus,HSV)、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和 EB(Epsten-Barr virus,EBV)病毒等。

(3)呼吸道病毒:

它是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引起呼吸道以外的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禽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还有麻疹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4)肠道病毒:

指一类经消化道感染并引起肠道或其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以及肠道腺病毒、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等。

(5)嗜神经病毒:

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毒,如狂犬病毒,患者因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接触含病毒的唾液而患病。

(6)肿瘤病毒:

如人乳头瘤病毒、多瘤病毒、疱疹病毒及痘病毒。

(7)虫媒病毒:

指一大类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人、家畜及野生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具有自然疫源性。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登革病毒、黄热病病毒及汉坦病毒等。

(8)新发传染病相关病毒:

新发传染病指的是新近确定而先前未知的病毒或旧传染病重新引起局部或世界范围内流行和传播的传染病,包括可引起新生儿小头畸形的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mdrome,SARS)、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H5N1)、引起手足口病的柯萨奇病毒 A16 型(Coxsackie virus A16,Cox A16)和肠道病毒 71 型(enterovirus 71,EV71)、甲型 H1N1 流感病毒等。

(9)反转录病毒:

该类病毒为RNA病毒,均具有病毒编码的反转录酶。此酶可将病毒RNA基因组反转录为DNA,然后再转录为RNA,如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uman T-cell lymphotropic virus,HTL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等。

(10)亚病毒:

是一种比病毒更简单的生命形式,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类病毒仅由独立侵染性的RNA组成;拟病毒一般仅由裸露的RNA或DNA组成,是在真病毒中寄生的一种有缺陷的病毒;朊病毒又称朊粒或蛋白质侵染子,是一种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目前仅发现朊病毒可引起人类和动物感染。朊病毒是人类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TSE)的病原体。疯牛病即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y,BSE)是 TSE 的一种。

2.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

(1)潜伏期:

病毒感染人体后至发病前都有一段潜伏期,短者只有1~3日,如流感病毒;长者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如狂犬病毒。人体感染病毒后大多能产生免疫力,但维持时间长短不一。

(2)急性期

1)发热:

是病毒感染的主要特征。多数为低热;少数可高热,如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麻疹等;甚至过高热,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等。

2)皮疹:

多数表现为丘疹及斑丘疹,为充血性,常见于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急性EBV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等。少数为出血性皮疹,如流行性出血热中晚期、登革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等。不同病症皮疹形态及出疹顺序不同,麻疹、风疹等病毒感染是发热2~3日后开始出疹,从耳后发际开始,向全身播散,最后手足心出疹,通常伴有口腔黏膜疹。痘疹主要发生于痘病毒或疱疹病毒感染,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猴痘病毒、天花病毒等。

3)严重炎症反应:

表现为头痛、身痛、乏力、全身关节肌肉疼痛、厌食等。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惊厥、抽搐、甚至昏迷等。

4)肝脾淋巴结肿大:

一般为轻度的肝、脾肿大,伴有压痛及叩痛;主要为淋巴结肿大,质软,光滑活动,伴轻压痛。局部皮肤无明显红肿。

5)脏器功能损害:

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及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升高,少数出现黄疸,主要见于重症病毒性肝炎、急性EBV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 virus,CMV)等感染;肾脏功能异常,以流行性出血热等出血性病毒感染疾病为常见。心肌炎以肠道病毒、EBV、CMV等感染最为常见,表现为心悸、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

6)病毒性脑炎:

一般为低热或高热后出现意识障碍,表现为昏迷、抽搐、运动及意识障碍。

7)病毒性肺炎:

表现为咳嗽,以干咳为主,病情严重者迅速发展为广泛渗出性肺炎,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引起死亡,常见流感病毒感染、冠状病毒感染、禽流感病毒感染等。

(3)慢性期

1)发热:

可有低热,多数无发热。

2)全身感染症状:

可有头晕、头痛、全身不适、厌食、食欲缺乏等,但比急性病毒感染症状轻。

3)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性反应:

全身淋巴结肿大可能不明显,以肝脾肿大较为明显。

4)皮疹:

可有斑丘疹;瘀斑及瘀点常见于慢性病毒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如慢性乙肝病毒、丙肝病毒、CMV等感染。疣状皮疹,常见的有各种疣(寻常疣、跖疣、扁平疣、尖锐湿疣、传染性软疣等)。疱疹病毒感染,多在皮肤黏膜引起疱疹和/或溃疡。

5)脏器损害:

不同病毒感染,其损害的脏器部位有所差异,多数病毒都有表现突出的感染器官。许多病毒所致脑炎及心肌炎可引起死亡。①肝功能异常:主要见于传染性肝炎病毒感染,如甲、乙、丙、丁、戊型肝炎;其次为非嗜肝病毒感染,包括 EBV、CMV、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这些病毒多在肝脏定植引起炎症病变或介导免疫性损害。②肾功能异常:引起慢性肾炎或肾病,通常是病毒介导的免疫性损害,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表现为腰痛、水肿、血尿及蛋白尿等。③病毒性脑炎:EBV、CMV、麻疹病毒等可引起脑炎,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昏迷、抽搐等。④心肌炎:EBV、CMV、肠道病毒等均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表现为心悸及心律失常等。⑤肺炎:主要见于CMV感染,表现为间质性肺炎,以咳嗽、干咳为主,经常合并喘息。⑥多脏器损害:如巨细胞病毒感染、EBV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dromevirus,SFTSV)感染等可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常见的损害器官包括神经系统及肝脏、肾脏、心脏等实质器官。⑦其他表现:巨细胞病毒感染主要损害的器官是肝脏,尚可引起心肌炎、脉络膜视网膜炎。风疹病毒可透过胎盘屏障引起胎儿发育畸形。

6)病毒感染相关肿瘤:

例如,HPV引起的宫颈癌,EBV引起的淋巴瘤、鼻咽癌,乙肝、丙肝病毒引起的肝癌。

二、临床病原体检测

由于病原体种类繁多,各种感染性疾病有其特定的病原体。因此,通过各类实验室检测技术,检出病原体是确诊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依据,这对细菌感染性疾病尤为重要。尽早明确病原体,根据病原体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感染药。准确的病原学诊断是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先决条件,在开始用药前应留取相应标本送细菌培养,尽一切努力分离出病原体(主要为细菌及真菌)。对某些病原体如引起肺部感染的不典型病原体、真菌等也可采用血清学试验,有助于病原的诊断。由于细菌除了固有的耐药性之外,还存在着获得性耐药,因此,分离和鉴定病原菌体后应进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简称药敏试验),据此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用于临床治疗。联合药敏试验对免疫缺陷者感染、多重耐药细菌感染有重要意义,选用体外有协同作用的抗菌药物联合有望提高疗效。

(一)临床标本的采集要求

送检标本的质量是保证病原检出效率的核心。为了能灵敏、准确地检出病原体,临床标本采集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1)送细菌培养的标本应尽可能避免污染,从感染部位采集,保证无菌操作。考虑厌氧菌感染时使用厌氧培养箱运送标本。

(2)标本采集应尽可能在抗菌药物使用前,如用药后采集,应在血药浓度最低的时候采集,减少药物的影响。血液标本可选在高热前、寒战时采集。

(3)应采集足量的标本。例如,成人血培养标本每次采血量应不少于10ml。

(4)送检标本若有特殊检测要求,应在化验单上标明或与实验室人员沟通说明情况。

(5)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提示存在高致病性病原体感染的标本。其采集过程应加强个体防护和环境保护,并参照国家相关规定将标本送至有相应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检测。

(二)病原体常规检测技术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常规检测的病原体以细菌、真菌为主,常规的检测方法包括涂片、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测定等。

1.涂片、染色、镜检

临床标本(如脑脊液、痰、尿、粪便和脓液及生殖道分泌物等)的直接涂片检查,对快速诊断或提示某些感染有实用价值。临床标本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找细菌或真菌是细菌鉴定最基本、最快速的方法之一,对于选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他染色抗酸染色、负染色、荧光染色等对临床的明确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抗酸染色对检出分枝杆菌属有相当高的诊断价值;负染色法用以检测隐球菌及某些细菌的荚膜;暗视野显微镜技术和相差显微镜技术主要用于不染色的活体形态或某些结构(如鞭毛)的观察,常用于检测霍乱弧菌及钩端螺旋体;荧光染色是对标本进行荧光染色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快速鉴定某些病原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和真菌等,结合免疫荧光技术检查有关抗原,可快速鉴定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百日咳鲍特菌、志贺菌属、沙门菌属、霍乱弧菌、梅毒螺旋体和炭疽杆菌等多种细菌;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用于细菌和真菌的检测。

2.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病原体的培养、分离和鉴定结果对于感染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病原体的培养是用人工的方法,提供病原体生长繁殖所需要的营养及最适生长的条件,如温度、湿度及气体环境等,使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大多数细菌、真菌和支原体属可在体外人工培养,不同的病原体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才能够生长。有的细菌需要含有特殊的生长因子的营养条件才能生长,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等在含5%~10%二氧化碳的环境中生长最好;生长缓慢的细菌需培养2~7日,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需要更长时间;专性厌氧菌则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需氧或兼性厌氧菌一般采用需氧培养,温度为35~36℃,18~24小时即可生长;弯曲菌属在微需氧(含氧量为3%~5%)环境中生长最好。还有一些病原体不能进行体外人工培养,如梅毒螺旋体在体外不能培养,必须动物接种才能分离;病毒、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等则必须用活细胞才能进行分离、培养,包括动物接种、鸡胚培养和细胞培养等技术。

3.药物敏感试验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AST)是测试抗菌药物在体外对病原体有无抑制或者杀灭作用的方法。常用药敏试验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K-B 法)、稀释法、E-试验法(epsilometer test,E-test)。纸片扩散法是将含有抗菌药的纸片贴在涂有细菌的琼脂平板上,抗菌药在琼脂内由纸片中心向四周扩散,浓度呈梯度递减,因此,在纸片周围一定距离内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过夜培养后形成抑菌圈,其直径大小与药物浓度的对数成线性关系。纸片扩散法操作简单,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药敏试验方法。稀释法是指以一定浓度的抗菌药与含受试菌培养基进行一系列不同倍数的稀释(通常为双倍稀释),经培养后观察其最低抑菌浓度(MIC),稀释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精准测得药物的MIC。E-test是由纸片扩散法改良而成的,方法是将不同浓度的抗菌药吸附在5mm×50mm的不透明薄型塑料带上,并标记药物浓度。操作步骤与纸片扩散法相同,抑菌圈边缘与E-test试条交叉处的标记药物浓度即该菌的MIC,该方法操作简便,但缺点是价格较高。

(1)MIC法:

即体外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试验时肉眼观察未见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MIC是衡量抗菌药抗菌活性的指标,显示药物抑制病原体的能力。MIC 50和MIC 90分别表示某种抗菌药能抑制同批受试菌中50%和90%菌株生长所需的MIC。

(2)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即体外能使受试菌最初的活菌总数减少99.9%或以上所需的最低抗菌药浓度。MBC也是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的指标,显示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MBC 50、MBC 90表示药物能将受试菌中50%、90%活菌总数减少99.9%或以上所需的MBC。

(3)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通常采用敏感(susceptible,S)、中介(intermediate,I)及耐药(resistant,R)分别表示受试菌对抗菌药的敏感性。“S”表示抗菌药按常规剂量给药时达到的平均血药浓度,常为该药对细菌MIC的5倍或以上,受试菌所致的感染采用抗菌药常规剂量治疗有效;“I”表示抗菌药采用常规剂量时达到的平均血药浓度相当于或略高于该药对细菌的MIC,受试菌所致的感染在用高剂量药物时才可获得临床疗效,或者细菌处于体内该抗菌药物浓度高的部位或体液(如尿、胆汁、肠腔等)中时才能被抑制;“R”表示抗菌药对受试菌的MIC高于治疗剂量的药物在血液或体液内可能达到的药物浓度,或该菌能产生灭活抗菌药的酶,受试菌所致的感染在采用常规及高剂量抗菌药治疗下,均无法获得临床疗效。

(三)病原体检测技术进展

1.高通量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所有的病原体均含有特定的核酸序列,其耐药性等相应生物学表型由特定核酸序列编码。由于该方法理论上可对标本中的所有核酸进行序列分析,无须预先知晓病原核酸序列及相关特异性引物,故可检测标本中所有微生物,包括尚未被认识的未知病原。随着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蓬勃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病原检测中的应用日渐增多。该技术为疑难危重感染提供了快速、精准的检测方法。NGS也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受欢迎的检测方法之一,但由于价格昂贵受到限制。

2.质谱检测技术

不同的微生物有自身独特的蛋白质组成,拥有独特的蛋白质指纹图谱。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trix-assisted laser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针对不同细菌的蛋白质进行质谱分析,根据不同细菌蛋白质形成的谱图差异,确定特定细菌的特征峰,实现细菌的快速鉴定,鉴定过程可在数分钟内完成。

3.气相色谱法

利用气相色谱仪可分析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如各种挥发性和非挥发性脂肪酸或其他成分;有助于识别各种专性厌氧菌、铜绿假单胞菌、军团菌属、奈瑟菌属和分枝杆菌属等。气相色谱可直接检测临床标本,检测体液内某种特定化合物及其量的变化,从脓液或早期培养物中检出异丁酸、丁酸和异戊酸,是快速诊断厌氧菌的有效方法。将裂解法和气相色谱法结合,比较裂解气相色谱峰,可以鉴定分枝杆菌属、肠道杆菌属、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放线菌属、支原体属、皮肤真菌和病毒等。

4.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PCR 技术是极微量的核酸在体外迅速倍增的核酸检测技术,可应用到细菌鉴别和药敏试验中。实验室必须有充足的实验场地和严格的防污染措施,故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中的应用受到限制。随着RT-qPCR技术及微流控技术的应用,已有一次性使用、充分整合的全封闭式检测试剂盒上市。标本仅需数分钟简单处理后上机即可,不需实验室分区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污染的可能,应用前景广泛。

5.DNA芯片技术

有望成为感染性疾病病原快速诊断的方法之一。该技术是基于核酸杂交原理建立的检测技术,通常与PCR检测技术相结合,以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理论上可实现所有已知病原体的检测。同时,凭借微阵列制作技术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支持,不但继承了传统核酸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而且在高通量、检测过程自动化方面的优势也日益凸显。

6.免疫学检测技术

用于多种病毒、细菌和真菌的抗原或抗体的检测。常用荧光素标记免疫球蛋白作为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指示物。单克隆抗体技术及标记抗体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使免疫诊断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都有所提高。该方法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用荧光素标记各种微生物的特异性抗体,用于检查对应的抗原。间接法标记的是抗特异性抗体的抗体。荧光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试剂盒已上市,可用于沙眼衣原体、嗜肺军团菌和百日咳鲍特菌等的诊断。采用病原体特异抗原或单克隆抗体包被乳胶颗粒建立的乳胶凝集检测方法近年也大量出现。

7.拉曼光谱检测技术

拉曼光谱检测技术是基于拉曼散射效应,对与入射光频率不同的散射光光谱进行分析,以得到物质分子振动、转动方面信息,可用于分子结构精密分析的一种检测技术。已有采用拉曼光谱对细菌进行菌种鉴定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