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重点和主要研究方向
VVC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又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病,需要妇产科、皮肤性病科、医学真菌科等多学科协同进行创新研究。RVVC的形成机制和理想治疗方案、VVC治疗耐药、有效治疗新药研发,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从国内外文献看,目前对VVC研究比较多的是RVVC。尽管RVVC的形成确切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比较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其发病与阴道局部免疫失调、阴道微生态失衡关系比较密切。治疗不彻底、再感染等也被认为可能是VVC复发的原因。以阴道局部免疫、阴道微生态为切入点探讨RVVC的形成机制和治疗方法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国内外中西医都有相关学术团体组织专家撰写治疗VVC和RVVC的共识和指南,但目前还没有公认理想的治疗方案,有待于不断补充和完善。
VVC治疗中,念珠菌耐药问题是目前研究的另一个热点。临床上,唑类抗真菌药是国内外治疗VVC方案中推荐首选药物,随着唑类抗真菌药物的长期广泛使用出现了念珠菌耐药的问题,近年有加重趋势,给VVC的防治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念珠菌对唑类药的耐药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发现与真菌细胞靶位酶的改变、外排泵蛋白过度表达、生物膜的形成、细胞应激反应、脂类的代谢、耐药相关转录因子突变等因素有关。
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VVC是今后有价值的重点研究领域。中药具有副作用小、来源广、价格低廉、较少出现耐药、适合长期及预防性应用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发现300余种中草药具有抗真菌活性。其中,苍术、丁香、姜黄、黄连、黄柏、艾叶、藿香、香薷、茵陈、土荆皮、石榴皮、苦参等抗真菌活性较强。有些中药单味药并无明显抗真菌活性,但复方却呈现抗真菌活性并有较好疗效。本书编写团队(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防治皮肤真菌病研究创新团队)从1989年开始先后承担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课题,进行了中医药治疗VVC的系列临床和实验研究。以中医、中西医结合理论为指导,应用体外培养、动物模型、分子生物基因组学、代谢组学、临床试验等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寻找具有抗真菌和调节免疫双重作用、抑菌增效的单味中药或复方,开展中药逆转真菌耐药、干预念珠菌生物膜以及中医药外用治疗VVC、RVVC的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除了上述研究热点、重点外,临床上还有许多VVC防治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研究,如VVC定植机制、VVC阴道给药最佳剂型和方法等。
综上所述,VVC是临床常见的对女性身心健康有较大影响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其中RVVC和耐药VVC是临床防治的重点。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VVC可明显提高疗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多学科的、中西医结合的VVC防治研究是今后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之一。
(范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