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汪“联手”
武昌起义后,游历国外的孙中山决定回国,欲乘革命军骤起之际,一鼓作气推翻清朝统治。众望所归之下,孙中山当选为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初建伊始,就公开对清宣布“革命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的决心。
孙中山拒绝与清廷和谈,坚持民主共和立场,打了袁世凯一个措手不及。情急之下,袁世凯召回了谈判代表唐绍仪。为了不让到手的大总统飞了,袁世凯指使汪兆铭,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汪精卫向孙中山施压。当时的革命党人汪精卫为什么会听命于袁世凯?还得从载沣被刺说起。
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屡遭失败,革命事业处于低潮。为鼓舞士气,汪精卫决定“以血荐轩辕”,刺杀摄政王载沣,结果计划暴露被捕。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以开放党禁为出山条件之一,本已被判终身监禁的汪精卫得以释放出狱。释放之日,北京各界民众聚集在法部大狱门口,争相一睹“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之汪精卫的风采。
汪精卫出狱后,正值南北战争胶着之际,于是袁世凯派心腹梁士诒、杨度与汪精卫联系,“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借口交换国事意见,实则欲与革命党合作。袁世凯之所以选择汪精卫作为与南方沟通的桥梁,不仅是因为汪在革命党中拥有极高的人气,更关键的是因为他与孙中山的亲密关系。
早在1904年留日期间,汪精卫就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后来受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加入同盟会,并担任评议部部长。从那时起,汪精卫以主笔身份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鼓吹三民主义思想,甚至1906年毕业后放弃了两广总督岑春煊的邀请,而跟随孙中山辗转西贡、仰光等南洋各地从事革命活动。可以说,汪精卫是孙中山最信赖的亲信之一。
有了汪精卫和孙中山这层关系,袁世凯决定要与汪精卫谈一谈。通过杨度的牵线,汪精卫如约登门拜访袁府。之后连续三晚,二人的话题从探讨共和学理开始,一直到分析时局走向,二人越谈越亲密。如同大多数的革命党人,汪精卫也认为,袁世凯是迫使清帝退位的最佳人选,只要清帝退位,革命就算成功,至于汉人谁做总统都一样。最后,汪精卫表示“共和促成非袁不可”,并订下“里应外合”之约定,袁汪正式联手。为了进一步拉拢汪精卫及其身后的革命党人,袁世凯还让长子袁克定与汪精卫义结金兰。
1911年11月15日,在袁世凯的授意下,汪精卫和杨度联合发起成立“国事共济会”。二人分别以立宪派与革命派代表自居,声称该会是由两党之人联合发起,目的是要两党联合,和平解决南北争端,以保全国领土之完整,并呼吁在全国发起临时国民会议,以国民之意公决国家政体。
然而,国事共济会遭到了南方革命党和清廷的共同反对。革命党人认为,该宣言贬低、诋毁革命,说什么革命延续下去会引发外人瓜分或内乱等。汪精卫因是袁世凯的座上宾,革命党的喉舌《民立报》也发表《无聊之共济会》社论,将矛头直接指向汪精卫,称其“意感虏廷不杀之恩,为彼满皇说法乎”。清朝权贵们也对共济会不满。这些权贵纠结于宣言中“民主”二字,认为杨度组织的是共和促进会,是要破坏北方的治安,是违反北方民意的,实际上就是违背清朝贵族的意思。结果不到20天,国事共济会被迫宣布解散。
不过,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形势开始朝着有利于袁世凯的方向发展。各国列强不断放出消息,表示只有袁世凯才能保护他们的在华利益。其中,英国《泰晤士报》的驻京记者莫理循公开告诫革命党领袖,称指望孙中山去争取外国列强对中国地位的承认是不可能的,只有袁世凯才能得到外国的信任。迫于压力,12月6日,载沣自请退位。
12月17日,南北和谈正式启动后,汪精卫以参议身份辅佐伍廷芳谈判。他更加不遗余力地将“国事共济会”主张贯彻到议和之中。议和过程中,汪精卫不仅对袁世凯推崇备至,声称“项城雄视天下,物望所归,元首匪异人任”;同时也获得了黄兴和黎元洪的支持,甚至得到了他们,以及上海、广州和其他地区的革命党人推举袁出任大总统的承诺。
不同的声音总是存在,尤其是同盟会内部,对让位于袁世凯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反对派认为这是向北方示弱,况且他们也不相信袁世凯是真心赞成民主共和。就在双方争执不下时,孙中山归国当选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撕毁所有协议,南北谈判陷入绝境。于是便有了本节开篇一幕。
汪精卫极力渲染列强干涉的恐怖气氛,诋毁孙中山“理想不切实际”,甚至直接向孙中山施压:“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的职位吗?”曾经跟随孙中山的汪精卫,做出如此之态实在让人不齿。就在汪精卫鼓动妥协的同时,北方的革命党人却在1911年年底至1912年年初不断发动起义。后院失火,这让袁世凯颇为恼火。袁世凯交代汪精卫,让他以京津保同盟会会长身份解散北方各革命团体。袁还对汪精卫说,“如果再发生破坏行为,将以暴徒论罪”。
为了自己的议和主张,汪精卫借口和平大义,以和议停战期间不可有所行动为理由,要求策划滦州起义的北方革命团体遵守诺言,停止一切行动。即使当革命党人遭清廷围捕,汪精卫一面大放“起义革命党人与匪类无异,可依法办理”的厥词;一面为袁世凯开脱,称“袁治军之严,不可能有此越轨之行为”。
昔日革命党人口中的“清廷之豪奴”,如今成了“物望所归,元首匪异人任”傲视天下的“英才”,汪精卫开始为袁世凯上台制造舆论,策划逼迫清帝退位。
大事年表
1910年 4月,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被判终身监禁。
1911年 11月,汪精卫与杨度组织“国事共济会”,呼吁停战议和。
12月 1日,汪精卫与李石曾在天津组设同盟会京津保支部,汪精卫任支部长,并创办天津《民意报》。
12月 31日,为配合武昌起义,革命党人策动滦州新军起义,史称“辛亥滦州起义”。
1912年 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小常识 1:辛亥滦州起义
武昌起义后,清廷取消了永平秋操,同时命令各军南下作战。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在滦州按兵不动,拟联合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等人举兵响应,发动起义。后遭到袁世凯镇压,吴禄贞被暗杀。滦州兵谏失败后,冯玉祥等人临危受命筹划起义。孙中山和湖北军政府也派代表北上,共同密商起义。1911年12月31日,在各方革命力量的支持下,滦州新军官兵2000多名宣布反清起义。1912年1月3日,成立北方革命军军政府,誓师讨清,震动京津。1月4日,起义军准备攻打天津时,叛军临阵倒戈,占领滦州城;后又遭清军王怀庆、曹锟部截击。两面夹击之下,起义失败。
小常识 2:京津保同盟会
亦称“京津同盟会”“同盟会京津保支部”。1912年12月1日在天津成立,会长汪精卫,共有会员20余人,下设总务、军事、交通、财务和宣传等部,特设暗杀部。天津《民意报》为该会机关报。南北议和后,该会被袁世凯解散。
相关链接:汪精卫刺杀载沣
1907年至1909年,孙中山领导的起义活动先后失败,革命陷入低潮。为了鼓舞革命党人斗志,“以事实表现党人之决心”,1909年,汪精卫组织“北上暗杀团”,将载沣确定为暗杀目标。按照原计划,汪精卫等人将炸弹放置载沣上朝必经之银锭桥下,等载沣过桥时引爆炸弹。结果埋置炸弹时被人发现,他们再次准备行动时,遭到逮捕,汪精卫被判终身监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