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良弼之死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组建临时政府,同时开出废除清朝政府和建立共和政府的议和条件。这样的条件是清政府完全不能接受的,为推动和谈进行,孙中山再次致电袁世凯,就围绕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达成协议。只要袁世凯逼使清帝在优待条件下退位,改建共和制国家,孙中山就把第一任大总统职位让于袁世凯。

接下来袁世凯就是想方设法逼迫清帝退位了。他的心思遭到了清室近支宗室王公的强烈反对,尤其是良弼。良弼(1877—1912),字赉臣,满洲镶黄旗人,因先祖结党多尔衮而被贬为庶人。虽然是根正苗红的宗室黄带子,但父亲去世得早,良弼自小便备尝生活之艰辛。

良弼志向高远,寒窗苦读,21岁时进入京师同文馆学习日语,后留学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主攻步兵科。在日期间,良弼不仅编纂了《参谋要略》一书,而且结交了诸多优秀的汉族士官生。回国后,出身宗室的良弼入练兵处,后充任陆军部军学司监督、补军学司副使,升司长,专管军事教育和训练。禁卫军成立后,他任第一协统领兼镶白旗都统。其间,良弼还先后参与了清廷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等重要军事改革,被人称清末旗员翘楚。

与侯服玉食的权贵不同,良弼基本没有什么不良癖好:声色犬马、金石文玩,都不喜爱;平时衣着朴素,也不喜绸缎,顶多系根黄带子以示宗室身份;不受贿,不敛财,也没有任何积蓄,遇刺后家人甚至要靠好友接济才能勉强度日。这样的良弼自然“颇为时忌”,“常以不得行其志为恨”。尹传刚:《良弼:清王朝的最后一匹“良驹”》,《文史天地》2012年第5期。

尽管如此,有着丰富军事知识的良弼依然是清政权的忠实捍卫者。为了遏制势力不断膨胀的北洋军及国内高涨的排满情绪,良弼很清楚,依靠纨绔的八旗子弟和遛鸟玩鹰的贝勒们是不成的。这些旗人子弟不愿从军,甚至连拱卫京城的禁卫军5000人,良弼都无法招募足额。因此,从汉人士官生中选拔人才、培养心腹才是挽救日暮西山的清王朝的正途。所以就是深受革命思想影响的军事人才,比如参与滦州兵谏的吴禄贞,良弼也照样笼络。

就在良弼试图以独木支危厦时,他与袁世凯的矛盾也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最初袁世凯接手督练新军时,曾欲拉拢铁良和良弼为心腹,但双方因立场不同,很快就产生了间隙。之后,在削减地方督抚权力的问题上,双方再次发生龃龉,良弼曾想借机杀掉袁世凯。武昌起义后,良弼主张镇压革命军,坚决反对启用袁世凯,最后反而被袁世凯剥夺了军权。

虽然没了兵权,但行伍多年的良弼在军中也甚有威望。1912年1月12日至19日的御前会议上,良弼等人坚决反对奕劻等人提出的逊位主张。为了向奕劻施压,良弼利用军中人脉,联合溥伟和铁良等30余人闯进奕劻府邸,意图逼其就范;同时还组织“君主立宪维持会”,公开反对清帝退位,反对与南方政府议和。他们声称,如果袁世凯断送了清王朝,那么宗室将与之同归于尽;甚至还计划,如果袁世凯再以解散内阁为要挟,就重组皇族内阁,并由铁良率军南下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如果战败,就迁都热河,退居东北,以图后计。

良弼等人的活动让袁世凯坐立难安,如果不除掉此人,他想顺利登上总统宝座恐怕不会那么容易,怎么办?袁世凯想到了借刀杀人。他指使党羽在京城散布“先刺良弼,后炸铁良,二良不死,满虏不亡”尹传刚:《良弼:清王朝的最后一匹“良驹”》,《文史天地》2012年第5期。等语,给革命党人造成压力。

《时报》1912年12月8日漫画《宗社党来了》

同盟会京津保支部军事部部长彭家珍决定舍身刺杀良弼。彭家珍(1888—1912),字席儒,四川金堂人,1906年毕业于成都陆军武备学堂,后赴日士官学校学习,并加入同盟会。归国后,他先后在四川新军、云南新军中履职,1911年秋任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后加入京津保同盟会,任军事部部长。

为确保暗杀成功,彭家珍制定了详细计划。第一步认识良弼,在媒体不发达的时代,要想认识权贵要人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幸辗转之下,彭家珍在一位同乡的家中拿到了良弼的照片。紧接着第二步就是如何突破卫兵防线,接近良弼。彭家珍发现一位远在奉天的良弼心腹与自己外表相似,于是假借其名义以告密为借口递上名刺,以图亲近。

万事俱备后,1912年1月26日,彭家珍乔装改扮,换上清军标统冠服,随身携带两枚炸弹,埋伏在良弼回家的途中。这天,良弼从肃王府返回光明殿胡同(今红罗厂街)家中,途中遇到假冒其心腹的彭家珍,良弼没有辨出彭家珍声音,细看之下才发现异常,于是大呼卫队抓刺客。瞬间之下,彭家珍抛出第一颗炸弹,未炸到良弼,随后又抛出第二颗,炸断了良弼的左腿。炸裂的弹片反弹射伤彭家珍头部,彭家珍当场死亡,良弼也因伤势过重,两日后不治身亡。

弥留之际的良弼,这个清朝的“忠臣”为不能死于疆场而心有不甘,大呼:我一人死不足惜,只怕我死后大清也要亡了。尹传刚:《良弼:清王朝的最后一匹“良驹”》,《文史天地》2012年第5期。良弼死后,宗室没了主心骨,纷纷偃旗息鼓逃亡外地。清廷失去了最后的屏障,等待他们的只能是退位和谈。

大事年表

1912年 1月,良弼与溥伟、铁良等皇族成员组织“君主立宪维持会”,俗称“宗社党”,反对南北议和与清帝逊位,力主镇压革命。

16日,袁世凯在北京东华门大街遭遇袭击。

26日,彭家珍刺杀良弼,良弼不治身亡。

小常识:宗社党

全称为“君主立宪维持会”,由清朝权贵良弼、溥伟、铁良等人发起成立。他们反对清帝退位,阻止袁世凯与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南京政府议和,妄图挽救清朝命运。1月19日,宗社党主张罢黜袁世凯,要求隆裕太后坚持君主政权,反对共和,成立“战时皇族内阁”,以铁良任总司令,欲与革命军决一死战。良弼遇刺身亡后,宗社党随之也被迫解散。后来,日本为了分裂中国,在东京重建宗社党总部,在大连设支部,以肃亲王善耆和浪人川岛浪速为首,策划分裂中国的活动;1916年3月,组建“勤王军”,准备在辽南起事。6月,袁世凯死后,亲日派段祺瑞组阁,日本转变对华政策,继而解散了宗社党。

相关链接:袁世凯遇炸

南北和谈以来,多方利益博弈其中致使和谈踌躇不前。其中尤以袁世凯挟双方以谋政权为诟病,于是一些激进的革命党人欲杀袁世凯而推动和谈发展。1月16日,袁世凯乘马车至东华门左近丁字街,忽有炸弹自茶楼掷下,炸死侍卫长袁金标,炸伤护兵及巡警数人,革命党人张先培、杨禹昌及黄之萌随即被捕就义,袁世凯躲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