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论
一 中苏(俄)银行体制比较研究的意义
金融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环节,而银行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的金融体系。但当前银行体制依旧存在运行效率不高、经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未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仍然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难题。
中国当前银行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之上逐步演变而来,而中国“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又是学习苏联高度集中银行体制的产物。中国和苏联同为社会主义大国,在发展战略、经济制度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国和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又都选择了“市场化”改革,银行体制也由“大一统”向“市场化”变革。但苏联经济改革刚一开始就受到政治混乱的严重冲击,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进行了“休克疗法”的激进改革,此时中俄银行体制体现出不同的改革路径。从中俄比较的视角,总结俄罗斯银行改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可以为中国银行体制改革提供历史智慧与国际借鉴。
对于苏联、俄罗斯金融发展的研究著作当前已有不少出版。中国国际金融研究所课题组编的《苏联金融七十年》较为系统地回顾了苏联在20世纪初到解体这70年的金融变迁过程,为我们了解苏联银行体制演变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徐向梅的《俄罗斯银行制度转轨研究》、朱显平的《俄罗斯银行体制和信贷企业研究》、范敬春的《迈向自由化道路的俄罗斯金融改革》、米军的《俄罗斯金融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等著作对俄罗斯转型之后的金融变迁有所研究;黄永鹏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研究》、张春萍的《转型时期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形成、发展与绩效分析》等著作对金融寡头进行了讨论。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发展史的研究著作则更为丰富,杨希天的《中国金融通史》(第6卷)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体制发展进行了讨论;宋士云的《中国银行业:市场化的改革的历史考察》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银行改革进行了研究;李扬的《中国金融改革30年研究》、王广谦的《中国经济改革30年(金融改革卷)》等相关金融史改革的著作都对银行改革史进行了讨论;《中国农业银行史》《国家开发银行史》等著作对我们认识银行的制度变迁有了更深入的推进。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书的主要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拟从更长的视角对中苏(俄)银行体制变迁进行讨论。从当前的研究来看,更多的研究集中于银行体制市场化改革,对“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建立仅仅进行了简要回顾。本书拟将中苏(俄)银行体制变迁置入建立“大一统”银行体制到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过程中进行讨论,更为详尽地阐释“大一统”银行体制建立及调整。本书还对为何选择“大一统”的银行体制进行讨论,为银行体制改革的研究提供更为全面的历史基础。
(2)本书站在中苏(俄)两国实现现代化与经济体制变革大背景的角度上进行讨论,考虑银行体制变革中“非经济因素”的作用,避免了就“银行”谈“银行”,就“经济”谈“经济”。中国和苏联(俄罗斯)银行体制变革不仅是经济现象,不能完全遵照经济成本与收益来分析,还与政治影响密切相关。本书试图以更为广阔的视角进行讨论,以期对银行体制有更为清楚的认识。
(3)本书试图运用比较的手段对银行体制进行研究,试图通过中苏(俄)每一阶段的比较,提炼出中苏(俄)两国银行体制从“大一统”走向“市场化”的异同,以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中苏(俄)银行改革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