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思想
众所周知,大江是因萨特而从事文学创作的,然而,在大江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中国要素也是不可忽略的。这个中国要素,归根结底,就是鲁迅。可以说,鲁迅文学对于大江先生的创作是一种根本性的存在。从创作和生活历程来看,大江与鲁迅有着相似之处。两个人都是近代从农村到地方城市,从地方城市到首都的离开故乡青年的典型代表。大江健三郎,1935年生于日本四国岛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在这个小山村里,大江健三郎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作为故乡象征的森林村庄,一直作为一种心相风景画留存于他的脑海中,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记忆,也成为他的创作源泉。他是一个从森林里走出来的作家,他说:“四国的森林峡谷之村——是我可爱的故乡。我的一切情感皆来源于此。在不断创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小说中描绘的世界不知不觉地成为支撑我的精神力量,四国的森林则成为我创作的源泉。与现实中的森林峡谷相比,我把作为神话世界而想象的森林视为向往的理想之国。”[1]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少年时期的故乡记忆,也如烙印般刻在了鲁迅的心里,融进了他的创作。如他在《朝花夕拾》中的小序所言:“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2]从乡村走出来的他们,来到城市后,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了故乡与城市的冲突造成的强烈的小宇宙带给他们的撕裂感,加之文学创作中城市题材的陌生与匮乏,于是,故乡的记忆悄然进入了他们的作品。两人都不仅是文学创作者,同时,对社会、对政治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从作品所表达的主题与内容来看,大江健三郎与鲁迅都把目光对准了与主流文化相背离或相抗衡的弱势群体和文化,表现边缘人的人生际遇,塑造边缘人性格,深刻揭示出内在的文化意蕴,表现出社会批判和文化启蒙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