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粮食问题研究(1937—194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粮食与粮食问题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斗争最激烈的一次全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也是第一次最终取得全面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在战争中,中国全境、全民族、各阶级、阶层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团结抗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次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全面对抗,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由于日本是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世界列强之一,对华侵略蓄谋已久,准备充分,依仗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在战争中始终处于优势,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破坏,是一场空前的民族灾难。中国虽然人口众多,国土辽阔,但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军事落后,政治上四分五裂,在战争中处于劣势。但中国“得道多助”,日本“失道寡助”,最终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战争是残酷的,过程是艰辛的。日本的侵略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后果,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军事惨败。为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奋起抗战,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筑起血的长城。战争摧残了中国经济,特别是粮食问题,它关乎军粮民食、战争胜败、社会安定,意义重大。并且,随着战争的持久和规模的扩大,其影响也随之加大。因此,粮食及粮食问题与抗日战争密不可分,其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关于粮食统制、粮食管理的政策措施,其出发点和目的均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粮食问题,坚持抗战。

有鉴于此,本章主要探讨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粮食与粮食问题,对抗战时期粮食问题的产生及讨论、田赋征实问题的讨论等进行了考察,提出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加深了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抗战期间关于粮食问题的讨论,主要从战时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粮食危机的应对、粮食问题讨论的评价等几方面作了探讨,认为抗战期间这场关于粮食问题的讨论,国民政府和民间人士都积极投入,提出各种意见,涉及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应之策。其中既有共识,亦有分歧。其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简言之,一方面,作为全民族抗战生动体现的这场讨论有助于战时粮食危机的缓解,为抗战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战争因素以及政府自身利益等方面的原因,政府的粮食政策偏于管制,很少涉及生产,与民间倡导的某些积极的粮食政策尚有差距,对政府和社会的发展亦有不利方面。但是,在战争的环境下,其积极方面是主导。

抗战时期关于田赋征实的讨论,主要对田赋征实政策出台的背景、各方态度、意见与评价等作了考察,指出当时学术界、政界对此问题既有一定共识,又有相当大的分歧;既有政策出台前的分歧,也有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困难的担忧与疑虑。但面临着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以及粮食危机和粮食问题的严重,田赋征实政策的实施又是必然的,它是抗日战争环境下的产物,是国民政府统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尽管当时社会各界议论纷纷,支持和反对者都有自己独到的观点,这些观点在田赋征实政策实施中或多或少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国民政府实行田赋征实是必然的趋势,从它颁布的法令和政府官员的言语中就能看出其实施的决心。总而言之,就后世看来,田赋改征实物为抗战做出的巨大贡献,仍是不容抹杀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