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安美术文化:传统与现代
罗宁

罗宁,1958年10月生于陕西扶风。先后毕业于陕西省凤翔师范和西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长期从事中国人物画创作和美术理论研究,其国画作品以人物特别是当代女性题材为主,画风率真,个性突出,多次入选国内外展览。出版有《21世纪画坛人物个案研究——罗宁》《中国画艺术当代经典大家——罗宁》和美术文集《热情的目光》《冷静的目光》《罗宁学术研究》等数十种画集及专著。曾率团出访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地举办画展和学术交流。2015年先后在深圳、南京、宁波、潍坊等地举办《罗生门——罗宁的意义》画展,备受关注。近年来同时致力于美术馆学研究,策划了《高原·高原——中国西部美术展》《对话兵马俑——欧盟与中国雕塑家作品提名展》等富有地域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展览。
各位专家学者大家好。虽然我是两天前才接到发言通知,但说明论坛的主办者对我们美术文化的重视。刚才几位专家站在全国的高度从宏观上谈问题,我就以陕西个案谈美术文化,《长安美术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是我的题目。
对于长安美术文化,我想谈三个问题:第一是辉煌与失落;第二是探索与追求;第三是坚守与创新。
一 辉煌与失落
如果说美术文化的形态是由建筑、绘画、雕刻和工艺美术几部分组成,我想我们长安这样悠久的历史最能证明美术文化的辉煌和发展。我们从周、秦、汉、唐的历史遗存中会窥视出几千年长安美术文化的特色,那就是精深与博大。建筑绝大部分已荡然无存,千百年前艺术家们的纸上绘画原作非常稀罕,只有保留下来的工艺美术品,也是现在能看得见的很多文物,证明了我们古人的伟大创造。
我请大家随着屏幕上的图像来领略古代长安文化的瑰丽。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周的青铜器,它叫何樽,“文化大革命”当中被一位中学女老师在宝鸡的一个废品收购站发现,现在成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件重达20公斤的青铜器证明了周人在工艺美术方面达到的高度,上有数十种动物图案,还有铭文在内面刻写得非常清楚,这是周人美术文化创造的典范。
我们熟悉的兵马俑,实际上也是秦代劳动人民伟大的美术创造。如果说陕西有很多博物馆,那么多数应是美术博物馆,因为这是古人的美术作品,不管它做什么用途,它是为谁服务,但这些作品都是出于民间艺术家之手,有些出于宫廷艺术家之手。这些作品构成了周、秦美术文化的景象,为汉、唐美术文化的辉煌提供了积累和准备。我们讨论长安文化,主要还应从汉开始,因为“长安”的名字出自西汉。现在呈现的这些作品都是汉代雕刻作品,它来自汉武帝茂陵,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汉人对恢宏气势和厚重的追求。这是另一件汉代雕塑,我们从作者写意的手法体会到汉人那种宏观和概括的能力。汉代的瓦当,体量不大,但上面的雕刻表现出很强的张力。这种艺术风貌影响到后来的唐代美术文化,唐代的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作品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唐代的雕刻正是在汉的基础上发展而后达到了极致。比如像唐昭陵六骏和其他能看到的艺术文物,包括这件位于洛阳的石雕,也是东都洛阳受到大唐西都长安的影响之结果。这件矗立在乾陵的雕刻,是王子云先生在1940年拍摄下来的,我们足以能感受到唐人的自信和气度,从这些大体量的石雕作品身上,我们能感悟着某种力量,因为大唐帝国在世界上本来很强大,所以它的作品本身就是透射着某种雄悍。
这几件唐墓壁画作品是刚刚出土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专门的唐物壁画馆,有很多精彩壁画我们暂且不论,这个新发掘的唐韩休墓里面的壁画水平之高让人惊叹。这是一件山水画作品,证明唐代独立的山水画已经形成。我们从这件《歌舞图》中可以看出唐代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景象,从这些作品中还可以感悟到传统中国画的用笔线条。古都长安诞生过画圣吴道子及周昉、张萱、阎立本等一大批名画家,中国美术史中所谓的“南北宗论”,均以唐代长安画家李思训为北宗代表,王维为南宗代表。因为是首都,所以艺术家云集,美术创造也集中这个地方。五代及宋元明清,随着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长安美术文化从繁荣期逐渐转到衰落期,尽管如此,在北宗绘画发展高峰期,陕西还出现了像范宽这样彪炳史册的大画家,这幅《溪山行旅图》珍藏于中国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也是该院的镇院之宝。我认为这是汉唐美术文化积淀在这个时期的一种精神反射。
当中国画转向以明清仕人画和水墨为主的文人画状态时,长安美术文化便处于对旧有传统的无法弘扬和对新传统表现缺位的状态之中。
二 探索与追求
20世纪是长安美术文化在失落中恰逢机遇并寻找突破口,探索与追求的过程。
数百年后历史机遇终于来临。20世纪,随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陕西出现了王子云、赵望云、石鲁三位横跨了旧中国与新中国的美术家,他们在这个特殊时期做出的贡献,构成了长安美术文化的独特风景。他们是社会转型期长安美术文化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一)王子云(1897—1990)
唐陵石刻的老照片及《中国雕塑艺术史》和很多专著出自王子云先生,他不是长安人,却最后落在了长安。他主要的贡献是在20世纪40年代领导的西北文物考察团(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的一个组织)。他对西北美术文化的贡献是重大的,不可低估的,作为一个留法的美术青年,他是著名的雕塑家和画家,回国以后却转到对民族文化的追寻和保护的艰辛工作中,说明了他这代艺术家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在陕西的美术界人物当中,有留法背景的在那个时代只有他一个人。
王子云在法国学习时的老师是朗多维斯基,南京中山陵孙中山的雕像就出自于这位欧洲艺术家之手。20世纪30年代,王子云曾与林风眠、潘天寿等四人代表西湖艺专在日本举办画展获得好评,他的参展作品《杭州之雨》在日本引起反响,后他在留学时又带到巴黎,参加法国沙龙油画展。可惜这幅作品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烧毁了。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主办的王子云作品及文献展展示了王子云先生“从长安到雅典”学术探索过程。一个在西方留学多年的美术家,回国后却对祖国的传统艺术,对东方艺术情有独钟,无疑在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王子云对中国美术史和艺术文物的考古研究成就斐然。他回国后对唐十八陵的描绘,对帝王陵前雕刻的研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二)赵望云(1906—1977)
长安画派的奠基者,他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深入农村生活画写生,他的速写非常有名,当时《大公报》连续刊载了一百多期,他本身关注生活,关注民生,构成了后来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精神,也是长安画派形成的最早雏形。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率领长安的美术家们在生活和传统中寻找营养与灵感。这位出生在河北的美术大家,还为长安培养了黄胄、方济众、徐庶之等国画大家。
(三)石鲁(1919—1982)
我们谈一下石鲁,他是四川人,这位追求石涛风范和鲁迅风骨的解放区艺术家以他的“激情和天才”,创作了让人折服的中国画。石鲁经过延安革命文化的熏陶,作为一个革命者进入新中国的美术队伍以后,他的胸怀和气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他的《转战陕北》用传统的手法表现陕北主题性创作,虽然领袖在中间占的位置很小,但是能看到博大的意境。这样的伟大创造,使他成为长安画派代表人物。长安画派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最有创新力的画派,我们说在创新中转型,而长安画派用传统的中国画技法来表现中国西部,表现黄土高原和秦岭,表现火热的现实生产生活,其中对题材和表现形式的拓展创新无疑推动了中国画在新时代的发展。
历史的机遇使陕西本土以外艺术家再次聚集长安,他们三人的贡献极大提高了长安美术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在历史文化与革命文化的交融和影响之中,艺术家们新的探索与追求,形成了长安美术文化中新的传统。
三 坚守与创新
20世纪80年代之后,长安美术文化与全国一样,翻开了新的一页。具有深厚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间文化积累的长安画坛,在坚守与创新诸多问题上有了自己的思考。创新形式上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局面,但其精神追求却有所趋同,那就是:秉承汉唐遗风,力显厚重与大气。
有这几位艺术家不容忽视,因为他们是长安美术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美术坐标中的重要支点。
(一)方济众(1923—1987)
方济众作为长安画派六位大将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承担了“传薪者”的重任,他的作品、思想以及艺术活动为后来长安画派精神的传承做出了贡献,他是陕西中国画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中一位值得研究的人物。
(二)刘文西(1933—)
作为新中国美术学院西式教育培养出来且出生于浙江的刘文西,对当代中国人物画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的西式造型、中式笔墨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影响,80年代后更是强化了个性语言,他写实造型的极致性使这种“刘家样”影响了陕西及西部人物画坛。
我们来看他的作品《祖孙四代》和《山里人》,一位南方人,他正是吸收了长安文化古朴厚重的基因后才有这样的作品,他塑造的陕北农民形象是多么的厚重和饱满!
(三)谌北新(1932—)
谌北新是位坚守自己艺术追求且成就不凡的油画家,作为20世纪中叶中央美术学院“马训班”唯一一位从事风景画创作的油画家,他的艺术实践证明了长安现代美术文化的多元与包容。作为一位专画风景的油画家,他可能不善于主题性创作,有时候被忽视,但他自己一直坚守着他的创作,我馆收藏的两幅作品从一个侧面能看出他在油画语言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是将中国的写意精神注入油画风景的典型画家。
前不久中国美术馆为他举办的作品展取名为“须其自来”,这是冰心的语言,艺术家的作品应该“不以力构”,要“须其自来”,从心灵中自然流淌出来。
(四)崔振宽(1935—)
崔振宽是后长安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他的中国山水作品里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个性色彩,虽吸收了南方黄宾虹的技法,但其厚重的审美追求比黄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理论家提出了“南黄北崔”的说法,可见对崔振宽的评价之高,说明他是当代长安画坛的代表性画家。
(五)罗平安(1945—)
罗平安是长安画坛比较另类的一位,作为方济众的弟子,他却大大跨越了传统水墨绘画的范式,而进入一种中西文化元素交融的独特形式创造中,我们从这几幅作品照片中能看出他作品独特的面貌。他能走多远暂且不论,光这种探索与创新的现代艺术精神勇气,足以让我们为长安画坛加分。
(六)晁海(1955—)
晁海是长安画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画家中较年轻的一位。他独具个性的作品使他与长安画坛其他画家拉开着距离。石鲁将山当作人来画,给山赋予人的灵性;而晁海却将人当作山来画,使黄土地上的农民像山一样雄浑与厚实。这样看似反叛的作为其实是更深层次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我们来看他的作品,好像很抽象,实际也具象,他的创造在哪里?因为中国人物画的传统是线,而晁海没有用线,但像雕塑般厚重的人物墨团里却又很透气,很灵动,可他用的仍然是中国画的笔墨纸,他的探索成果拓展和强化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力。
当然,构成现今长安美术文化景观的还有像张锦秋这样的建筑大师,我们的美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图书馆等很多重要建筑都出自这位建筑大师之手,建筑本身就是美术文化。还有马改户、陈启南、邢永川、陈云岗等雕塑家,这样的群体及其创造都在证明,长安的艺术家们不仅没有落伍于这个时代,并且蕴藏着再创造辉煌的能量。
但是长安美术文化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仍然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尤其是观念的更新包括人才结构问题,我们刚才谈到20世纪王子云、赵望云和石鲁,他们全是外地的艺术家到了长安,因为历史上长安是首都,全国人才都在这个地方,那么在变化期、转型期,也有各地人才来到这里,最后六位有三位是本土的陕西艺术家,除刘文西出生在浙江之外,其他五位都成长在长安这个地方。所以将来观念的更新首先是对人才的容纳,对人才结构的合理配置,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当然,过去是首都,现在是省会城市,怎么拓展新局面吸引人才将是我们思考的新问题。长安美术文化有光辉的历史,也应该有灿烂的未来,我衷心地祝愿长安美术文化健康向前发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