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 期刊编辑 评奖 学术研究的合力及“80后”作家的更迭
早在2004年,“80后”作家刚刚成为热门话题的时候,就有出版社联合著名作家马原,推出了一本“80后实力派五虎将精品集”,与所谓的“80后”偶像派作家对峙。[19]这当然只是商家与传媒吸引眼球的炒作噱头,实际上这本书里的作家如今基本上远离了严肃文学。此后,“80后”年轻作家的涌现,更多还是依赖文学期刊、文学评奖及文学批评与研究这条传统的路径,是否能站立起来,最终依靠的是他们在真正的文学竞技场上的表现。
在《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推出“80后”作家这股新生势力以后,其他一些文学期刊也开始瞄准这个话题,发掘这代作家,帮助他们成长。2009年,老牌文学杂志、被称为“国刊”的《人民文学》将其第600期杂志编为“80后”作家专号出版,据说因为收录了郭敬明的作品而卖到脱销。2014年,同样是老牌的,也是南方最负盛名的文学杂志《收获》也以青年作家小说专辑的形式,大力推介“80后”作家的作品。《广西文学》2013年举办“80后作家小说创作恳谈会”,2014年第5期推出专号。浙江的西湖《西湖》、贵州的《山花》、山西的《名作欣赏》,都以“80后”、青年作家、新锐势力等名义开设过专栏或出版过专号。不管这些杂志的编辑们出于怎样的编辑“初心”(有的批评家甚至将之视为一种“示好和收编”[20]),都在实际上推动了这个群体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在这些专栏发表作品的“80后”“新人”,会进入更广泛的公众视野,积累了一定的文学资本后,进入出版社组织的丛书中。例如安徽文艺出版的“新生代作家小说精选大系”、花城出版社的“锐·小说”系列、作家出版社的“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等,都是主推“80后”作家的作品。这些丛书,加上著名批评家的作序,像浩大的军容展示,类似“集群效应”,能形成一股气势,对于“80后”作家开拓文坛阵地起到了极大的帮助。此外,各省级作协也比较注重培养文学的后继力量,支持和配合新作出版,为年轻作家举办各类研讨会。这些都显示了当代文学运作机制的新特点。
在这些年轻人踏上文学之路后,近年来各种形式的文学评奖行为,也为他们站稳阵脚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当代文学的显著特色,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某种文学权力机制。像卢新华的《伤痕》那样的作品,是因着与时代心声的共振,自然打动成千上万读者的心,在几十年后,作者还能向名校图书馆捐出上千封读者来信。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这篇随笔中,则谈到《人生》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以后,自己人生中发生的种种改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专业读者、文学批评家、文学界的管理部门,他们对当代严肃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时至今日,尽管像网络文学这些领域已经有了自己的“游戏规则”,但在相对的纯文学领域,奖项的推动力仍然不可小觑。
典型的如郑小琼,因为获得了《人民文学》的新浪潮散文奖,而获得了东莞市作协抛来的橄榄枝,邀请她去行政部门工作,帮忙写文书。不能不说是获奖提升了她的被关注程度,因为在此前一年,她申请东莞市作协的合同制作家聘任,还落选了。尽管这个奖只是一家民营企业与《人民文学》合办的小奖项,但它对郑小琼的文学道路帮助是很大的,此后开始有越来越多学院派批评家关心她的创作。同样地,甫跃辉曾获得过浙江的西湖杂志社主办的“郁达夫小说奖”,王威廉获得过江苏省作协与人民文学杂志社合办的“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奖,等等。这些奖项评选将年轻的写作者直接推到了资深的文学批评家和研究者面前,为他们打通了走向更高关注度的文学前沿的捷径。
一些批评家开始把“80后”作家研究当作重要的课题加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向人们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这里面典型的案例,是谢有顺和李德南在湖南的《创作与评论》上开设的专栏,“80后文学大展”(后更名为“新锐”)。这个专栏每一期选择一个“80后”作家,采用“作品+评论”的独特形式,既是为这个作家的作品“把脉”、对话,也是向世人推介这代人中的文学佼佼者,讲述他们的文学实绩。在四年的时间里,这个专栏共推出了四十几位“80后”作家,真正是“集束式”的展现,是“80后”文学版图的谱写。还有金理和何平主持的“双城文学工作坊”等文学活动,及后来发表的文章,也为推介这一代文学新人作出了贡献。
这些工作值得肯定与敬佩。现代文学史上,有“五四”先驱者们的白话文作品在遭到守旧派攻击时,蔡元培给予鼎力支持的佳话;有郁达夫的小说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文学时,周作人的力排众议让郁达夫终生铭感的美谈,这些都证明了文学批评工作的价值。当然,从另一面也得反省,当文学批评具有某种话语“权力”之时,如何自存敬畏之心。当下作家新作推出之际,出版社邀请批评家写评论,几乎已经成了普遍的运作模式,这时候如何不被人情因素过度捆绑,秉笔直书,固守良知,就成了常见的考验。此外,文学批评需要开放的视野、宽大的心胸,对各种艺术探索的敏感与尊重,尽量避免遗珠之憾。对于研究者和读者来说,也应该对批评的限度有清醒认识,尽量开拓阅读视野,不只局限于批评家圈子的转述意见。
期刊、出版社的推动,文学奖项的评选,批评家的研究论述等,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汇聚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重要的“80后”作家的名单:张悦然、甫跃辉、蔡东、郑小驴、孙频、颜歌、双雪涛、周嘉宁、王威廉、陈再见、郑小琼、苏瓷瓷、林培源、文珍、陈崇正、张怡微、李晁、马金莲、霍艳、马小淘、曹永、宋小词、毕亮、周李立,等等。这份名单及其背后的大量作品,体现出“80后”文学的新动向。从最初的青春写作、校园文学,到越来越多的成人化、社会化的严肃写作;从最初“80后”作家擅长对个人情绪的内视角书写,到广阔社会人生的多视角表现;等等。
这些作家能不断进入批评家的谈论中,为广大文学读者所熟知,最终凭靠的,当然是他们的创作水准,是他们的作品的分量。我们考察“80后”作家笔下的精神图景,考察这代人的文学水准和精神境界,主要以他们的作品为代表。而另一批作家,如韩寒、郭敬明、李傻傻、春树、张佳玮、胡坚等,虽然曾名噪一时,但后来都转向了其他的领域,与严肃文学走远了(不排除仍有回归的可能),故不在本书研究之列。这并非圈子游戏,实际上我仍然期待着有意外惊喜的发现,期待着这代人中有更多被缪斯女神选中的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