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审丑,平民的自我映射
以俗为雅,以丑为美。
这是元曲的艺术手段,也是某位喜剧明星的艺术人生:此公长得不敢恭维,招风耳,鹰钩鼻,一言不合,额头便皱起虎大王式的三道杠,一件松松垮垮的褐色西装,动作浮夸,时不时脑子还短路。他就是憨豆先生,这颗“憨豆”有一个开挂的人生,声名远扬,闻名全球。
○ 审丑,环球同此凉热
“消费丑”成为大众娱乐文化,在这一点上全球同此凉热。其实,审丑早就进入我们的生活,此风首先在虚拟世界畅通无阻,颠覆传统观念的姐、弟、哥闪亮出场,各领风骚三五年。芙蓉姐姐是开创者,虽然她算不上庞然大物,身材也不那么苗条,但动不动摆个S造型,一举爆红网络,吸睛无数;凤姐后来居上,长得真是有点对不起观众,屡创惊天地泣鬼神的言论,频频上头条;而各家电视台的嘉宾,早就不是帅哥美女的专利,那些不生动的脸频频出现;娱乐圈更猛,一位位“长得吓人”“唱歌难听得吓死人”。不夸张地说,这是审美的时代,也是“审丑的时代”。
○ 审丑,是是非非
审丑,贴近大众,转向世俗化,追求下层平民社会认同,展示生存的本来状态和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愉悦和官能满足,大众乐在其中,专家们却忧心忡忡。
专家认为审丑是低俗、恶俗带动的新浪潮,是网络等新兴媒体在传播低俗文化和无聊产品的结果,是世风日下,是道德堕落,会蚕食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掏空社会内在价值,甚至会吞噬主流审美文化,必须严厉阻止,要运用情理法三管齐下,让人不愿不能也不敢以丑为美。
○ 审丑,人性的完善
其实,以上是对网络的误解,对审丑的妖魔化。审丑当道,不是浮躁情绪的弥漫,也不是互联网时代人性之恶主导的产物,而是人性使然。
互联网仅仅是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更准确地说,只是一个简便快速传播信息的媒介,本质是一种工具。工具没有好坏之分,工具运用产生的结果,取决于人。审丑演化成娱乐消费方式,其根源在于人。即使是只读《知音》与《故事会》的凤姐,大抵也懂得这个道理,她这样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在网络世界风生水起:“我是社会大众捧出来的,一个个网民顶帖顶出来的。”
人是相当复杂的动物,有丰富的情感,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不止一面,而是多面的,一面审美,一面审丑。一元化时代,价值观相当严肃,尽管人都具有难以克服的审丑欲望,但不愿直视,更不愿承认。人们心向往之,却无胆为之,于是,人们运用转移法,将丑进行艺术加工,丑角登上舞台,借关注来排解不敢为之苦,表达难以启齿的审丑欲。
一元化结束,多元化的时代开始了。社群与文化呈现多样性,社会环境宽松,语境越来越自由,社会越来越包容,审丑得以从禁锢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接受审丑,由于压抑得太多太久太深,一打开闸门,来势十分凶猛,所以才有阶段性的审丑兴奋。
○ 审丑是草根的自我映射
人类社会历史一向由精英主导,直到网络席卷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草根才有表现的舞台。草根与高富帅无关,与白富美无缘。他们是普通人,原生态展示,从浅层讲是自娱自乐,从深层次谈是自我超越。与精英相对,草根有一种野性的原始,本色的表达,甚至会突破一些传统的禁区,于是,就有人认为是三俗,很容易被贴上示丑、露丑、窥丑的标签。但丑角却有自己的粉丝,普罗大众需要精神食粮,他们需要审丑来安慰自己,忘却现实的残酷与无奈,所以,审丑天生就有病毒般的传播能力,从此势不可挡,一发不可收拾!
审丑并不是一种社会病态,而是社会进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个性化时代人们释放个性的一种表达,是普通人的自信与高调,是他们彰显个性的一种方法,是心智成熟时期对自身活动结果进行审美的有益补充,不必口诛笔伐,用不着扣低俗的帽子,社会从未与传统的审美决裂,更不要用道德去绑架,多一些宽容,学会做一个随性的人,高兴就笑两声,不高兴就换个台或者关掉电脑,用不着担心人类的天性泯灭和美丑不分。
○ 审丑营销三部曲
当然,笔者不是社会学家,研究人性不是为了弄清楚社会运作的规律;也不是仰着脖子的看客,关注审丑不是为了增加茶余饭后的谈资。作为营销者,笔者对自己有一个简单的定位——卖货的,以前是自己赤膊带队冲锋陷阵,现在则可以帮助更多的企业更多、更好、更快地卖货。卖货的前提就是读懂人性,人性研究透了,一切营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审丑成为时尚,消费者从“审美疲劳”开始转化到“审丑兴奋”。而营销就是发现并满足顾客的需求,所以,营销人就应该主动参与其中,在营销中增加丑的材料,满足审丑的需求,用顾客喜欢的方式——审丑来表达品牌观点与主张。其实这并不难,而且只需三招。
第一招:本色代言
营销就是传播,品牌要飞天必须安装上传播的翅膀!传播不外乎公关与广告两招,这两招基本动作就是借名人抬轿,用钱场捧人场,用人场捧产品的气场。
传统营销主张“花钱一般来说是严肃的事情”“人们不会从小丑那里购买东西”,公关广告更不会“追求喜剧效果”,而是坚持让美女帅哥齐上阵,希望销量与品牌齐飞。
审丑时代,顾客对明星代言不感冒(不予理睬),不是不看,而是关注点不在产品本身,这个曾经成功的策略现在成了“烧钱”的行为。审丑营销第一式,就是要改变广告与传播策略,不再高价请漂亮的模特,也不用重金找明星,而是用“草根”为品牌代言,不仅成本低,并且由于另辟蹊径,很容易从一大堆帅哥美女中脱颖而出。基于吸引原则,审丑具有天生的亲和力,顾客自然就会打开心门,品牌也就很容易走进人心。其实有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史玉柱先生两次创业,就为中国营销界创造了“毁三观”的“送礼就送脑白金”广告,尽管连续十年独居“最差广告”之首,却成功让史先生东山再起,完成从“负翁”到富翁的转变。
第二招:世俗的文化
顾客接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顾客审丑的心理投射,契合顾客消费丑的需求。
审丑营销第二招,就是改造高大上的品牌文化,让品牌走下神坛,走进消费者,用顾客的意愿和文化来构建品牌,也就是用平民视角、亲民文化塑造品牌。在品牌体验中加入消费者本来的生活元素,让品牌文化平民化、亲民化;在品牌中植入娱乐基因,好笑、好记、好玩;品牌还需添加一点自黑式幽默,这些夸张、调侃、搞笑元素能让品牌既符合自身的个性和气质,更贴近生活,契合消费者的心智需求。比如某个饮品,名叫小样,这两个字有娱乐基因,有近乎荒诞的喜感,于是,顾客乐了,品牌名也就被记住了。
第三招:产品感观满足
第一招、第二招都是取巧,已开始广泛运用,那么第三招就是颠覆。从产品这个源头开始,将审丑作为产品基因,满足世俗生活的本来状态。这是一套全新的产品哲学,要有敢于打破一切传统、颠覆旧有秩序的决心。
要实现产品感观满足,需要突破边界,这种全新的营销理念才刚刚诞生,已经开始在小圈子里潜行,目前只有方向感,没有方法论,这也是一个新理念从诞生到被广泛认可必需的经历。创新通常是这样的,有人看到一点曙光,于是走上了不寻常之路,并成功总结出一套模式,然后引发跟风一片,被广泛传播,最后被普遍运用。
潜行就意味着有人积极探索,有意思的案例不少:明明是一双鞋,非要搞一红一黑,强烈的反差形成鲜明对比,却有不少人为之买账,如风靡一时的以厕所文化为主题的餐厅,即是产品感观满足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