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结语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方向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重申了这一基本观点。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七十多年风雨兼程,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没有变,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没有变。

民族化,就是民族文化的形式和特性。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报告中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成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9]。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民族形式”问题引进文化领域,认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0]

科学化,就是用科学的态度,清理中国传统文化,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反对一切迷信教条。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强调,我们中国人必须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无论是古代的遗产,还是外国的精华,最终都要经过我们自己的头脑思考、过滤,然后决定选取那些有益的东西播种在自己的土壤中,生根结果。习近平总书记也说:“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21]“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22]

大众化,就是要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群众服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一个原则问题。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也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总结七十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体系建设,最根本的经验,就是要在研究中回答“为了谁”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为谁立言,这是我们从事学术研究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最终落脚点。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一定要关注社会;从事人文学科研究,自然应有人文情怀。只有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我们的研究才能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统一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文学研究的价值,才能更深刻地彰显学术成果的意义。


[1] 邵荃麟:《论文艺创作与政策和任务相结合》,《邵荃麟评论选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5页。

[2] 《论近年之学术界》,初刊于1905年《教育世界》第93号。

[3] 参见刘跃进《郑振铎的文学理想与研究实践》,《文学评论》2018年第6期。

[4] 参见[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5] 参见刘跃进《纸张的广泛应用与汉魏经学的兴衰》,《学术论坛》2008年第9期。佐佐木聪译成日文,载《东アジア出版文化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アジア,2010年3月。

[6]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8页。

[7]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9页。

[8] 参见高建平等《当代中国文论热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9] 参见李舜臣、吴光正《〈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的产生及其影响》,《文学遗产》2009年第1期。

[10] 参见《陈涌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 参见《唐弢纪念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告别一个学术时代——樊骏先生纪念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等。樊骏的主要成果收录在《中国现代文学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 《格萨尔文库》,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13] 梁庭望:《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 1期。

[14] 参见刘跃进《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四十年》(《深圳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吴重阳《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观》、朝戈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概念、对象和范围》(《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等。

[15] 参见欧阳友权、张伟颀《中国网络文学批评20年》(《中国文学批评》2019年第1期)、邵燕君主编《破璧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等。

[16] 参见封寿炎《中国网文何以成为海外读者新宠》,《光明日报》2019年4月 29日。

[17] 邵燕君:《网络文学的“断代史”与“传统网文”的经典化》,为《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序言,漓江出版社2019年版,第7页。

[18] 陈定家:《网络文学理论与批评现存问题及其应对策略》,《阅江学刊》2017年第6期。

[19]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20] 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21]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2] 201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