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伤寒论》:《伤寒论》释义与方证比较及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伤寒论》的流传与版本比较

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言中提到“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因此《伤寒论》最初的书名应当是《伤寒杂病论》。《唐书·艺文志》称《伤寒卒病论》,一些伤寒注家认为“卒”是“杂”字的误写,也有的伤寒大家认为“卒”字是“卒然”的意思。可惜由于战乱的原因,原书已经散佚不全。几十年后,晋代太医令王叔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见到已是断简残章的十卷文字,他悉心加以整理,将其重新命名为《伤寒论》,但《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却不见踪迹。《伤寒论》全书10卷,共22篇,论述了398条治法,载方113首,应用药物92种(请参见本书附录)。此后在南北朝、隋唐时期人们见到的《伤寒论》应该是经王叔和整理之后的版本。宋代的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偶然发现一本“蛀简”,书名为《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内容。后来宋代名医林亿、高保衡、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刊《伤寒论》,将其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进行对照,认定确为张仲景所著,于是将杂病部分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笔者撮其要,将历代《伤寒论》的几个重要的版本介绍于后。

(一)王叔和脉经本《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后,由于战乱频仍,该书散失不全。曾任魏、晋两朝太医令的王叔和搜集该书残卷共十卷,将其整理,重新编次。因其内容多为伤寒疾病的辨证论治,故更名为《伤寒论》,共10卷22篇,悉收入其所著的《脉经》一书中,后人称其为王叔和“脉经本《伤寒论》”。由于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时间距张仲景去世不过二三十年,所以这个版本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内容上都应该是最接近《伤寒杂病论》原始版本的。近现代语言学家、目录学家和古文献学家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认为王叔和“与仲景弟子卫汛交游,当可亲见仲景”,说明王叔和有条件和机会接触到《伤寒杂病论》。清代名医徐大椿说“苟无叔和,焉有此书”,说明王叔和确实为《伤寒论》的存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千金本《伤寒论》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公元7世纪中期撰写《备急千金要方》的时候仅仅引述了《伤寒论》中的少量内容,并没有将全书收录。从他提到“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诸师”来看,说明当时《伤寒论》一书的确在民间广为流传。到了公元7世纪末,孙思邈在撰写《千金翼方》的时候将《伤寒论》的全部内容收载于卷九、卷十当中,后世称其为“千金本《伤寒论》”或“唐本《伤寒论》”。该书约成书于永淳二年(公元68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于1993年对唐本《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进行了互校对比,认为“《玉函》《唐本》《宋本》关系十分密切,其中《唐本》与《玉函》相近更多,此3种版本均传自一个共同的《伤寒论》祖本”。

(三)外台本《伤寒论》

唐代医家王焘在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著《外台秘要》的时候收录了《伤寒论》的大部分内容,同时也收入了可以在今本《金匮要略》中见到的一些内容。人们因此推测王焘辑录的可能是与王叔和、孙思邈的《伤寒论》都不同的另外一个版本,世称“外台本《伤寒论》”,又称“唐本”。

(四)康平本《伤寒论》

康平本《伤寒论》是日本后冷泉天皇康平三年(公元1061年)侍医丹波雅忠据家传本抄写的。由于该版本比宋本早了三年,因此该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与宋本比较,康平本《伤寒论》缺少《辨脉法》《平脉法》及“可”与“不可”诸篇。其最大的特点是:宋本中的一些原文,在康平本中是以注解、注文的形式出现的。康平本抄录的时候,有顶格、退一格、退二格的格式。顶格为原《伤寒论》张仲景的原文,退一格和退二格均为疏注,这对后世研究《伤寒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不少《伤寒论》注家认为,康平本《伤寒论》比较接近原型版本。

(五)宋本《伤寒论》

宋代校正医书局林亿、高保衡、孙奇等人校订了《伤寒论》,并在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刊行。《伤寒论》自此方有定本,即宋本《伤寒论》(又称治平本)。初刻是装订精良的大字本,后刻为小字本,但均佚,今人不可见。现今学术界所指的宋本《伤寒论》,当为明万历年间由常熟赵开美刊刻的宋本《伤寒论》。

(六)《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

宋代校正医书局除刊刻宋本《伤寒论》之外,还刻印了《金匮玉函经》八卷。《金匮玉函经》和《伤寒论》同体而别名,前六卷均为《伤寒论》原文,后两卷收录方剂,人称“玉函本”或“别本”。后经清代陈世杰复刻,流传至今。

此外,北宋年间(一说1063年),大宋校正医书局还刊印了《金匮要略方论》。据高保衡、孙奇和林亿在《金匮要略方论序》中说:“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从此之后,《金匮要略》开始有定本。王洙所见的蠹简,可能是《伤寒杂病论》的另一个传本,高保衡、孙奇和林亿等人将其杂病以下的部分校勘刻印,自此《伤寒杂病论》被正式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著作。

(七)成本《注解伤寒论》

金代成无己在宋版《伤寒论》的基础上进行详细和全面的注释,著成《注解伤寒论》一书,在金皇统四年(公元1144年)刊行,这是第一个系统注解《伤寒论》的版本,世称“成注本”或“成本”,也是现存《伤寒论》注本中最早的全注本。该版本既有原文又有注释,便于学习,经明代汪济川校勘,又几经翻印,流传较广。但成本在注解的时候,删去了宋本《伤寒论》的子目,并对后8篇的原文进行了一定的删减和改编,所以人们看不到宋本《伤寒论》的原貌。但是成本《注解伤寒论》对于《伤寒论》的传播、推广和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八)赵刻本《伤寒论》

明代赵开美在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出资刊刻《仲景全书》,收录了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十卷、宋云公《伤寒类证》三卷、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三卷。该书的第一部分便是《翻刻宋版伤寒论》,此版本依照小字版宋本《伤寒论》摹刻。据考证,其字体、字形均类似于原版,非常接近宋版《伤寒论》。今人称这个版本的《伤寒论》为“赵刻本《伤寒论》”或者“仲景全书本《伤寒论》”。此版本在中国尚存五部原本。目前中国各高等中医院校使用的《伤寒论》教材,基本上都以此版《伤寒论》为底本。本书所依据的版本,也是以赵开美复刻宋本《伤寒论》为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