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学习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心流意义:大脑是无法被监督的

相信不少家长都有类似的困扰——自己的孩子小学阶段成绩不错,可上了初中成绩突然大幅下滑,而且成绩下滑一般出现在初三,这是为什么呢?

作为老师,我可以这样告诉你:从初中到高中,孩子学习的知识量增加了10倍,但是孩子大脑的能力在这段时间内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这就导致学习这个行为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从体力劳动转变为脑力劳动。

小学低年级的学习比较像体力劳动,你打开一本“口算题卡”,里面的题目完全是机械性的重复。

到了小学高年级,尽管应用题的变化很多,但仍然可以比较轻松地归纳成不同题型。

但到了初高中,体力劳动就不复存在了,学习彻底变成了脑力劳动,其最大的特点是题目的类型变得多种多样,极其繁杂。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管理学中存在明显的不同——你可以强迫人进行体力劳动,但无法强迫人进行脑力劳动。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家长或老师强制要求孩子进行体力劳动,并在孩子不配合时采取惩罚措施,这样就可以迅速带来明显的实际效果。

然而,同样的方法不适用于脑力劳动。如果我不懂音乐或编程,无论监督者采用何种手段,要求我创作一首曲子或编写一个程序,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样,要求孩子学习高难度的知识,如果他们不理解知识,就无法掌握知识。

我的学生中流传着这样的笑话:朋友可能欺骗你,恋人可能伤害你,但是数学不会,因为数学不会就是不会。

把多年教学经验整理成书的目的,其实就是希望家长能认清这样一个事实:

逼迫和监督对脑力劳动无效,制造心流才是你唯一能为孩子做的。

因此,妄图仅通过监督让孩子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是不可能的。姨妈的行为看似勤奋,实则懒惰。管理学界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一艘船,那不要着急布置任务,先唤起人们对大海的向往。

这句话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听起来也非常有道理,但却很容易传递给管理者一个误导信息,让管理者(家长、老师)认为员工(孩子)唯一需要的是内驱力。

如果你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内驱力上,你会发现这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这是我教学生涯早期所走的弯路。打一个比方:你可以通过带孩子参观清华、北大,激发他们对名校的向往,但是这种动力并不足以支撑孩子考上清华、北大。

完全寄希望于孩子的内驱力,完全寄希望于孩子自由发展,其实是管理者懒惰的体现。教育者应当帮助孩子构建的是一个充满心流的场域,它由以下6件法宝构成。

1.日月星——自发的愿望萌发心流:唤起孩子对大海的向往。

2.讲经阁——规则与目标保障心流:设定有效的考核标准。

3.数学墙——清晰的路径引导心流:告诉孩子如何实现目标。

4.秒杀课——自信的掌控支撑心流:帮助孩子在受挫时建立信心。

5.炼丹炉——恰当的难度强化心流:提供进步的拉伸区。

6.悬赏令——即时的反馈达到心流巅峰:给孩子有效的激励,从而让他们达到心流学习的状态。

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想考上名校,成为科学家,成为天之骄子,但大部分孩子只要一遇到困难,对名校的向往就被挫伤了,用我的同事总结的一句话形容就是“合上书就想考北大,翻开书就学不下”。

读到这里,相信你已经能够发现姨妈在教育表姐时所出现的问题,那么心流有没有正面、典型的案例呢?答案是有。